佛经经典名句佛教对联名句_2021年佛教对联
1.古今中外有关药师佛文化的偈语,诗词,对联
2.论圆瑛法师的佛教对联
3.庙上的对联
4.谁能帮我写佛品对联
5.霍州市佛教寺院对联
6.求佛教经典话语及解释
7.韵在佛经里面是什么意思
8.弘一《十六字佛经楷书书法对联》
“夫妻是缘、儿女是债,无缘不聚、无债不来”是佛教所说的缘起论。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缘起论认为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的因果定律,称之为「 缘起 」。
缘起的定义
要明白佛教的义理,就必须从缘起论开始。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是宇宙人生本来的、必然的、普遍的存在,所谓「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因为现观缘起而成佛。「缘起」并非佛陀所「创造」,佛陀只是「发现」了「缘起」这个自然的法则,再将此宇宙人生的真理对众生宣说、开示。
《中阿含经》云「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这是对缘起的定义。
缘起,就是说一切诸法都是由于因缘而生起的。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都是互相存在的关系和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关系和条件,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无法生起。
缘起论的内容:因、缘、果
缘起论包括因和缘两个部分。因即因素,缘即条件,其中因是主要的,缘是的。因缘聚则生,因缘散则灭。
一切法的生灭既由因缘,那么一切法存在或坏灭也就有因可循、有理可据。凡果必有因,怎样的因便产生怎样的果,因果必相应。
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无独立性、恒常性,必须靠「因」、「缘」和合才有「果」。「缘起」法所阐述的,就是因、缘、果的关系,因、缘、果三者是相依相待而存在,没有绝对的独立性。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佛陀一代时教所说的空有、无常、因果、中道、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教法,都是为了诠显缘起思想的根本教理所作的方便教说,《楞严经疏》说:「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这说明佛陀的教法有其一贯性。
佛教的各种理论和派别,均以缘起论作为理论基础来阐释自己的宗教观和宗教实践。主要有「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六大缘起」等学说。尽管各宗各派的经典根据、论述说法不同,对于「缘起说」所阐述的,无非是宇宙万法生灭变异的关系,以及人生苦乐的来源。
缘起是佛教异于其它宗教、哲学、思想的最大特色,也是解释宇宙万法起灭,乃至生命起源的一种至高无上的真理。《稻秆经》说:「见缘起则见法,见法则见佛。」佛陀的法身,就是诸法的实相,也就是「缘起性空」,若能从缘起法中通达诸法的空性,即知缘起而有的一切法虚幻不实,即能从缘起法中见到诸法的空性,这就是佛陀的法身。因此《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也就是禅宗所谓的「见性成佛」,故知欲成佛道,必须谛观缘起。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只有明白缘起的道理,才能达到菩提觉悟,以至佛的境界。
缘起的意义
缘起论显示世间上任何事情的结果,都是因缘所生起,因此要过快乐的人生,便须培植好因好缘。如果没有植下善因善缘,一旦遭逢不好的果报,也要懂得改善因缘,而不是一味在果报上计较。所以,了解因缘果报的关系,使我们懂得改善逆缘、培植好缘、广结善缘、随顺因缘。
此外,缘起论启示世间万法是「无常」的,好的可能变坏,坏的也可能转好,因此,即使一时遭遇困难、挫折,只要能坚持百忍的朝向正确的人生目标努力,逆境终将成为过去,所以「无常」为人生带来无穷希望。
诸法既是因缘所生,自然空无自性,无自性便无法自我主宰,所以说「无我」。若能正观缘起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就能远离贪欲、憎恨、愚痴三毒烦恼。烦恼是系缚众生,使众生不能解脱自在的最大障碍;烦恼既除,当然就能获得生命的解脱。
因此,认识缘起,知道人生祸福、好坏皆是自己所造,非有他力可以主宰,唯有把握自己的现在,才能改变自己的将来,如此必能帮助我们把握人生的方向,认识人生的意义,而能活得踏实,活得自在,进而建立感恩的美德,培养随缘的习惯,拥有希望的未来,了悟真实的人生。
古今中外有关药师佛文化的偈语,诗词,对联
长乐市佛教诗词 吟龙泉寺 (一) 层崖曲磴隐孤妍,到处微开色界天, 座对金尊频中圣,厨分玉板共参禅。 风传松柏千岩响,雨洗藤萝一径鲜, 日暮不须愁秉烛,法堂应自有灯燃。 (二) 春山伐木听莺鸣,百尺龙沙拥化城。 岚气隔林还爱逮,钟声出谷更分明。 价熏暗草禅房冷,馔设新芭佛供清。 见说诸天多妙觉,几人到此学无生。 明举人蒋奕芳。 吟龙泉寺 (一) 上方瓦砾委中庭,牧子歌残不忍听。 草暗牛眠崖石冷,井寒龙去洞泉腥。 千山莫礼空山塔,半偈难寻大藏经。 犹有残僧愁独座,松房半掩五峰青。 (二) 弱龄曾此礼天人,三十年来叹棘榛。 百丈圆光何处见?五峰休气几回新。 空传宝地无穷劫,谁道金刚不坏身? 独向残阳频吊古,沧溟无岸也飞尘。 邑人高秉诗 游龙泉寺 闻客论龙泉,言游劳梦想。 高秋风日晴,偶挈良朋往。 沙行喧作声,山乞澹弥爽。 幽阗不可名,万虑澄俯仰。 古刹虽就荒,胜地自闲敞。 樵牧憩门前,谈笑成三两。 僧去犹未归,闲云锁方丈。 佛体无完全,山钟断清响。 隔院且扣扉,花木惬心赏。 老妪解持斋,幽居亦疏畅。 以此视吾人,劳逸判夭壤。 身世感苍凉,何年释绊鞅? 临去仍徘徊,此外皆尘网。 明邑人 郑勋 吟皇恩寺 睿泽潭来数百年,海山高处有祗园。 花林自是三千界,尘世谁知十二门。 诗客迢迢寻义路,禅翁特特起谈轩。 香炉顶上观东注,万派分明出一源。 唐潘成 游天王寺 远公精舍傍溪山,一篆炉烟晓梦间。 但有投林联白社,不妨漉洒狎黄冠。 徘徊云景长江静,上下鸦声古木寒。 识得浮生谁共证,好将藜杖叩禅关。 邑人行人司郑纯礼 游天王寺后山 炎署不可度,端居日方水。 同胞四五人,共爱山中静。 飞阁铁氛埃,丛林绕萝径。 潭静热已秋,竹深午犹瞑。 初沿双溪转,稍入空中境。 婉婉林鸟声,悠悠野僧定。 平生好幽玩,尽日惬佳兴。 山水发清机,风泉淡初性。 日夕徐徐归,云间响孤磬。 邑人 王恭诗 天王寺 晚向津亭泊画船,忽逢佳处在云烟。 松根化作千年石,山气蒸为一涧泉。 祖意共看亭下柏,禅交同结社中莲。 明朝舆轿还逾岭,聊借僧房一觉眠。 宋运判蒋之奇 天王寺烟梦亭 小亭如画起烟梦,曾约春风把酒过。 不谓登临访泉石,暂将愁斛此消磨。 宋县令董渊诗 吟云门寺 路绕悬崖万仞头,担泉带月几时休? 个中拨转通天窍,人自安闲水自流。 宋 高僧永安 龙宫临水国,鸟道入烟梦。 海阔知无尽,山空见月多。 鹤归僧自老,松偃客重过。 便欲依禅寂,尘缨可奈何! 明林鸿诗 吟云门寺 不须扶我自登山,脚力能胜十八盘。 一字雁低头上过,两城人细掌中看。 谁知此户缘犹在,却笑南柯梦未阑。 忽见云归应是信,满襟赢得洞天寒。 宋状无黄裳 吟文殊寺 千里灵塔委,憔悴前朝古柏斜。 石础尚留青藓篆,基门空锁白杨花。 佛销宝相埋秋草,僧散斋堂馁暮鸦。 白马玉鱼覆落尽,行人犹说梵王家。 明 谢肇制 吟文殊寺 久耳文殊古刹名,山灵如识笑想迎。 寺多乔木无凡鸟,地绝微尘隔远城。 说法台前花雨净,谭经苑外竹风清。 政和遗物今犹在,想见西来佛有情。 邑人 李永选 竹林寺 卧听潮音坐看山,烟萝静处闭僧关。 都将物外红尘隔,占得壶中白月闲。 吟罢寒猿号木未,定回清磬落云间。 高僧隐几无余事,应笑劳生去双还。 唐最诗 乾巫寺 远上乾巫寺,凉飚落叶秋。 扶筇穿古径,摄履入荒邱。 色相高僧悟,林泉骚客游。 禅关原净土,涧水自清流。 邑人 林亦岐 吟棋山寺 久耽邱壑游,未历棋山路, 偶访招提居,夤缘入祗树。 云林更左转,始得禅栖处。 落日寒蝉鸣,蔼然松杉暮。 真僧喜相接,况有平生故。 尝怀学空理,暂喜捐尘虑。 永愿依道林,渐非许元度。 明邑人 陈亮 吟金峰废寺 千年遗址寄层峰,梦莺深深积翠重。 流水不关兴废事,落花空掩去来踪。 断碑雨后添荒鲜,古洞去归起蛰龙。 自是建皇崇重道,恐教禅学混儒宗。 明 陈宇 吟棋山院 风际有云多世态,海中无底是人心。 可堪更问棋山话,一句闲争古到今。 宋 长乐知县董渊 吟国德寺 丈室无余地,生涯小有天。 推窗成广阔,俯槛绕清涟。 载酒日边客,闻歌柳外船。 隔墙人易与,剩得买山钱。 宋江东提刑王益祥 吟崇信寺 巢云方丈锁潺潺,流水柴门镇日关。 万壑岚烟秋雨后,一亭草色夕阳间。 香残石鼎僧初定,帘卷岩扉鹤正还。 百尺高楼天外景,倚栏邀月独看山。 明 林恕诗 吟灵峰寺 天柱支南极,蓬山压巨鳌。 云崩石道险,潮落海门高。 客馆闻敝鼓,秋风忆蟹鳌。 凭栏望乡国,千里楚江皋。 宋 陈襄 当阳寺 鸟道缘空碧,龙宫入翠微。 逢师持钵晶,恰我到山时。 萝径千林满,风泉百道飞。 何年至城邑?惜别欲留衣。 邑人 林慈诗 龙兴寺 琳宫潇洒对禅谈,归解楞严只两函。 门外风山原不动,镜中空水远相涵。 法筵开处龙来护,香积分余鸟共参。 何事把茅峰顶住,人间随地有瞿昙。 明 蒋亦芳诗 吟法涧寺 远归沧海通舟楫,近洗山僧一片心。 留与卧龙成窟穴,等闲飞出也为霖。 宋 陈毅诗 游龙宫寺 (一) 水晶楼殿碧涵空,妙绝人间不到功。 说与尘中应诧我,昨霄平地到龙宫。 (二) 寻春携侣仿禅翁,十里清阴锁碧空。 笑问山章路何适?海涛高处是龙宫。 初有庵小有天歌 海上群峰屹相向,六平秀出群峰上。 绝献飞泉挂薜萝,遥天落日开平嶂。 华顶云归见大荒,鸿蒙元气带沧桑。 清辉迢递近观德,空翠依微接太常。 百里人家花外静,数椽僧舍竹边凉。 石林萝径行人少,药院茅亭绝纷扰。 远涧秋声鹤梦寒,遥岩夜月猿声小。 黉官才子日登临,踏阁攀林契赏情。 兴来挥洒兰亭笔,柿叶淋漓碎墨深。 谷口骊驹动行色,送群运赴金门客。 功成早赋归去来,重拂横琴苔上石。 明 王恭 吟瑞峰院 石屏树幄白云端,溪路生苔树石间。 闲访禅家问尘世,总言尘事不相干。 宋 长乐县令董渊 德成岩 推节觉经上筹峰,稍立积雪怯久留。 一局末终人事改,不知尘事几春秋。 自古至今多少事,一切都付笑淡中。 一切皆无常,谁贪无常法。 如梦如幻影,三有众如梦。 诸法无常亦无我,无有依情无可能。 隆海 佛法厚无事,本来须舟知。 汝心若不了,仅以消白日。 四大本空,十大何有。 澄澄秋月,沥沥寒泉。 古崖孤舟,铁帆高悬。 去则去,住则住。 岩山不上船,吴航城里东西路。 了我一生菩提心,西方路上日月明。 慈空 背靠乐潭莲花山,面向闽江望云天。 人生好比东海浪,长江后浪推前浪。 世间必有苦和乐,生在北海南海长。 稳居莲峪佛经念,能度群生欢喜心。 思良 隆潭峪谷望云天,海潮潮拜度人舟。 水波澎拜风推浪,蓝蓝大海水连天。 莲花山上海潮观,东西南北仙人间。 南海观音度群生,佛子因缘度人难。 陆海军
论圆瑛法师的佛教对联
佛教对药师佛的解释是:药师者,是譬名,药师随病设药,能令除灭一切病痛,此佛亦尔,以入世、出世二种妙药灭除众生心身病,故言药师。拔除生死之病,故名药师。照度三有之暗,称琉璃光。
药师佛,在佛教文化中,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佛门教主。在佛国世界,中央娑婆世界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世界。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与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是影响最大的两方圣主,有着较多的信众。在西方的世界里,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被尊为西方三圣;在东方的世界里,药师如来、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则被尊为东方三圣。
药师佛信仰流行起于唐代。由于我国汉、藏两地的许多佛教寺院都设有专门的大殿供奉药师佛,并且每年都会如期举办相应的法会。因此,药师佛信仰在我国具有很大的信众群体。而且,药师佛信仰对我国医药文化具有较大的影响。
药师佛,又作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王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据佛经记载,在久远的过去世,电光如来行化世间时,有一位梵士,养育二子,因苦于世间之浊乱,乃发菩提心,誓愿拯救病苦众生。当时的电光如来甚为赞叹,劝梵士改名为医王,二子改名为日照,月照。这位蒙受电光如来嘱咐的梵士,成佛之后就是药师如来。两个儿子也就是两大胁侍。
守护诵持《药师经》者之十二位护法神。又称药师十二神将、十二神王,或十二药叉大将。为药师如来的眷属。依佛典所载,这十二神将在昼夜十二时辰、及四季十二个月份里,轮流率领眷属守护众生。
药师佛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病之苦,使具足诸根,舍恶行修诸善法。不堕恶趣。众生心中随所乐求,一切皆遂,众难解脱,依此愿而成佛。药师佛愿满建成的净土,即净琉璃世界。药师佛为活人消灾延寿,让人健康快乐,故在东方中国大受欢迎。
有关药师佛的经籍主要有:《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药师三昧行法》、《八吉祥神咒经》等。其中影响最大当首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唐朝玄奘译。本经着重介绍药师佛的十二宏愿和对众生现世病苦灾厄的开导和解救。
庙上的对联
圆瑛法师(1878-1953),俗姓吴,名亨春,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出生于福建古田端上村(今宁德市古田县平湖镇端上村),幼失怙恃,由叔叔抚养并指导学习儒经。19岁时生了一场大病,病愈出家于福州鼓山涌泉寺,依涌泉寺妙莲和尚受具足戒。圆瑛习法,由禅入净,禅净兼修,同时兼攻天台、贤首,成为一代佛学大师。有著作近20种,其门人汇编其主要遗著,总称《圆瑛法汇》。〔1〕近年又别有《圆瑛集》、《圆瑛大师全集》等新编面世。
法师一生以弘法和培育僧才、发展佛教事业为第一宏愿,诗联书法等艺文活动只属弘法余事,然法师天资颖悟,加上刻苦勤奋,虽未措意于诗联创作,而成果却荦荦可观。若把他列为近世诗联大家,也完全名副其实。
在法师的文学作品中,《一吼堂诗集》的分量最重,也是学者比较重视的。但法师还有数量众多、流传广泛的对联作品,尚缺乏有心搜集和深入研究者。其实,一般人可能没有读过圆瑛的诗作,但在许多佛教圣地则都有圆瑛的题联。如到过古田极乐寺的人,就没有不知道山门圆瑛的题联“得到此间真极乐,不知何处是西天"的。有鉴于此,本文就着重探讨圆瑛在佛教楹联艺术方面的一些成就,领略佛门硕德之道文光。
中国自古诗、联不分家。文人之诗集往往附录对联,但也有以对联作品独立成书者,考《圆瑛法汇》丛书中就有“弟子明?敬集”之《一吼堂对联集要》。《集要》共收圆瑛创作对联144副,其中挽联、贺赠联、寺院胜迹联等计43副,自题五言对联25副、七言对联56副、八言以上对联20副。比对笔者历年所搜集的圆瑛对联,尚有20多副不在书中,可知《集要》并非法师在对联之全集,但可算是法师对联的精华集要,大体能反映出法师对联创作方面的主要成就。以下就以《集要》为主,兼及笔者搜集而《集要》未收的一些对联,从内容和艺术两方面探讨法师楹联创作的一些特色。
一、圆瑛法师对联的内容
萧指今在《一吼堂诗集序》中说:“诗即禅,禅即诗。”〔2〕在此可借用为“对亦禅,禅亦对”。圆瑛所作对联几乎皆与佛教有关,其内容大体可分为寺院联、哀挽联、赠贺联、自题联四大类,以下举例说明。
(一)寺院庵堂联
这类对联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所见近50副。所撰联句多能结合实地的历史和地理,写出特色。如法师晚年住持的鄞县天童寺一处就有其题联10多副,〔3〕其中山门联:
◎溯晋代开山,历唐宋元明清,太白法灯辉海外;
从佛门稽古,计汉满蒙回藏,天童僧史耀人间。
本联结合寺史,写出特色,按天童寺创建于晋永康元年(300)。僧义兴云游南山之东谷,见此地山明水秀,遂结茅修持,时有童子日奉薪水,辞别时自称是“太白金星”化身,自此山名“太白”,寺名“天童”。1225年,曹洞宗第二十三代祖如净禅师住持天童,时日本僧人道元漂洋过海,从如净学曹洞宗,得法后回国创立日本曹洞宗,故日本佛教曹洞宗尊天童寺为祖庭。又如大雄宝殿二联:
◎两浙仰禅林,首溯玲珑古迹;
四海称佛地,群推太白名山。
◎如是妙相庄严,主伴齐彰,灵山会俨然未散;
本来佛身清净,圣凡一体,菩提道当下圆成。
又如弥勒殿联:
◎大肚能涵,断却许多烦恼碍;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浙江、江苏为法师驻锡活动主要地区。足迹所及,多有留句。如苏州灵岩山观音洞据法师之题联小序说,其地因有“观世音菩萨显圣多次”,后人乃在石岩上画像凿石。故所题二联为:
◎默祷现金身,不舍大悲示妙相;
至心称圣号,即蒙显应慰群情。
◎周遍十方,说法度生,莲风丕振;
肇始三际,建亭护岩,净土宏开。
又有题灵岩山一行堂联:
◎修持一行,专至一心,但凭一句洪名,往生极乐净土;
具足三资,横超三界,圆悟三德秘藏,亲见自性弥陀。
还有赞观音菩萨一联云:
◎具千手眼,照见法界,护持众生,三昧圆通皆自在;
获二殊胜,示现普门,分身尘刹,万机咸应以无遗。
20世纪30年代末法师至南通二甲镇香光寺,也题大殿联云:
◎无我无人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
江浙其他寺院题联还有如书宁波观宗寺法华坛联:
◎先绪继四明,为法忘劳承愿力;妙机融三观,入玄竖拂振家风。
法师长期弘法于上海,故沪上佛宇所留其手泽亦甚多。如圆明讲堂为法师1933年所创,今佛楼、圆瑛大师纪念堂等处刻有其联10多副。〔4〕佳句如:
◎春风化雨万家佛,
禅意诗情一字师。
◎三棒顿开河北旨,
一声喝震岭南宗。
◎催荔迎风摇净影,
奇花映水送清香。
藏经阁二联则是圆瑛撰句,弟子明?补书,联句为:
◎宝藏庄严,尘里剖大千经卷;
琅函供养,毫端建不二法门。
◎大慈大悲,三十二应周尘刹;
救苦救难,百万千戒化圆浑。
又如上海龙华寺有法师题联6副。如念佛堂联:
◎殊胜法门,老实念佛;
庄严国土,随愿往生。
◎益寿延年,都是培因所致;
健身顺体,无非植果而来。
又如三圣殿二联:
◎主伴庄严,接引众生,同归极乐国;
愿行成就,超登上品,亲觐大慈尊。
◎虔修一行,加持一句洪名,往生极乐国土;
具足三宝,圆悟三德秘藏,亲瞻自性弥陀。
圆瑛法师为闽人,故在福建家乡寺院也题写了不少楹联。如泉州寺戒坛联:
◎佛是众生慈父,戒为汝等法师。
1926年题福州象峰崇福寺弥勒殿联:
◎终朝笑口常开,度量含容法界;
历劫慈心久习,菩提成就当来。
浙、苏、沪、闽之外寺院也还散落一些法师留联。如题广东乳源县云门寺禅堂联:
◎照顾话头,不爱他长庆卷席,香岩击竹;
远离妄想,许会得禾山打鼓,雪峰辊球。
又如题四川峨眉山报国寺联:
◎翻经留作将来眼,问法先空现在心。
又如题安徽九华山立庵联:
◎阅历深时知世态,功夫悟后见天真。
立庵原名“定慧庵",为清康熙年间化城寺东序寮房之一。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同治年间住持僧开宗重建,1931年住持瑞祥扩建殿宇时请圆瑛题句。
(二)哀挽师友联
法师所作之挽联对象主要为佛门师友,其中多为丛林大德。如“挽七塔寺报恩堂慈运先师老人”对联共有6副,都比较长。其一曰:
◎乘愿利生,鉴机施化,远泛三湘之棹,直达四明,弘法传灯,报恩,廿年梵刹中兴,实令人天赞仰;
束担就道,拨草瞻风,不惮千里之程,惴临七塔,禅堂领棒,丈室受衣,一旦慈云忽散,顿教弟子失依。
七塔寺在宁波江东百丈街,为浙东四大丛林之一,始建于唐大中十二年(858),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在寺前兴建7座佛塔。故俗称“七塔寺”。清光绪十六年(1890),慈运法师任住持,对全寺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和扩建,使梵宇为之一新,一时衲子云集。1895年,慈运专程至京城请颁藏经,得赐“七塔报恩寺”额,为七塔寺的中兴做出巨大贡献,后人设“慈荫堂”以纪念。圆瑛、道阶等大德皆曾亲近和受教于慈运。再举一联:
◎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长庚,崇寿中兴,至此化导云周,独泛慈航归觉海;
计十余年岁月,亲觐乎师,法乳常承,心传默受,而今涅?唱灭,谁燃慧炬照昏衢。
本联中列叙慈运禅迹并抒写亲承教诲的感念深情。“长庚”即太白,指宁波天童山。“崇寿”为七塔寺的旧名。
又如1912年底,中华佛教总会首任会长八指头陀寄禅大师圆寂,圆瑛作长挽联4副,分别用于天童、宁波分部、上海总会、北京4处追悼会。其中上海总会追悼会联云:
◎阅历六十余春秋,洵称法门砥柱,自南岳道宏东浙,回思棒喝亲承,直至而今犹痛痒;
联络数十万僧众,组织佛教机关,为大局力挽狂澜,竟视色身如幻,更于末后见精神。
又如1941年挽宁波观宗寺宝静法师联,联曰:
◎廿载深研教内玄诠,到处指迷拭翳;
一生大作梦中佛事,于今舍幻归真。
宝静(1899-1941),号铁峰,浙江上虞人,俗姓王,为1918年谛师在宁波四明山观宗寺创办“观宗学社”中最年少的一个杰出学僧。学社后改弘法社,宝静任副讲。后来宝静多次赴港澳和广东弘法。
又如1941年挽印光大师联:
◎宏阐净宗,唯师为最;高登莲品,与佛是亲。
印光大师(1861-1941):俗姓赵,名绍伊,字子任。陕西合阳人。出家后,法名圣量,字印光。为近代著名高僧,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
此外,挽联中也有个别联句是挽对佛教事业有所贡献的教外人物的。如1925年在泉州作挽黄秀襜联:
◎三生有约,一见如亲,慷慨解施囊,功德长垂仁寿塔;
半月相逢,千秋永诀,从容卸尘网,典型如在晚香堂。
黄为唐代舍桑园建寺的黄守恭之后裔。1924年,圆瑛主持时,黄氏后裔负责重修法堂、东西塔等工程的费用。其中西塔为黄秀襜独资所修。
又如1934年作挽福建省杨树庄联:
◎为党国效劳,正期永享彭龄,堪作中流砥柱;
是佛门护法,讵料俄游庄梦,顿失内教屏藩。
杨树庄(1882-1934),字幼京,福建闽侯人,曾任国民革命军海军总司令、国府委员,1927年任福建省,后病卒上海。1929年杨曾请虚云大师主持整顿福州鼓山涌泉寺,后由圆瑛接任。故联中对其有“护法”等赞语。
(三)题赠庆贺联
圆瑛所作赠贺联也多与佛教界道侣有关。如贺常西大师住持衡山南岳大善寺联:
◎七塔钟灵,又出一支拄杖;三湘应化,遥传八棒机锋。
又如贺道亨法兄主持七塔寺联:
◎竖拂本无心,振锡曾游衡岳去;卜枚难以却,浮杯仍渡洞庭来。
按:道亨长老于民国三年(1914)住持宁波七塔寺。
又如贺莲生法师六十寿辰联:
◎阅历三百六十甲子,发菩萨心,着手回春,活人无算;
圆成八万四千法门,具寿者相,存心救世,济物有方。
莲生法师为宁波永明寺住持,精医术,故联中有“着手回春,活人无算”等赞语。
题赠“祈祷江浙和平法会联”则属于佛教活动贺联:
◎具广大悲心,举百千有情,同免刀兵劫难;证圆通妙力,获十四无畏,普救江浙灾民。
考《集要》中只有一副“贺生麟君扩充商业药铺开张”联,算是法师的商业应酬联,但内容亦仍不离慈悲济世的菩萨本意,联曰:
◎隐居求志,晦迹经商,一段高风追百里;妙品回春,灵丹换骨,千年伟业绍神农。
“百里”用春秋时五?大夫百里奚故事;“神农”为传说中尝百草的上古帝王。
(四)自题联
就数量来说,圆瑛一生作得最多的对联还是自题联,单《集要》所收就达近百副。这些对联自五言至十三言不等。内容或借景谈禅,或托物论道;或阐发禅理、抒写心迹;或倡导慈悲,喻理劝善。其联用语平白,却富诗意,蕴哲理,加上对仗工稳,音律和谐,因此有很高的艺术性。有些联句被后人选录镌刻于寺庙殿宇,成为佛教之通用联。这说明法师是十分喜欢利用对联这种传统形式来表达情感的。以下略举数联,以见一斑。
◎佛法谈三世,人生梦一场。
◎谈经见佛理,对月证禅心。
◎法身千嶂月,闻性一声钟。
◎本来心是佛,究竟我是谁。
◎佛从何处觅,道在此中求。
◎静念千声佛,闲看数卷书。
◎本来无一物,何处觅三心。
◎远离众生相,发起菩提心。
◎愿行所成就,功德以庄严。
◎观身本无我,念佛乃是谁。
◎佛道不从心外觅,禅机但向静中参。
◎万法皆空明佛性,一尘不染是禅心。
◎闲中自觉心无事,悟后方知法即真。
◎吟成诗意多禅意,悟彻空身即法身。
◎念而无念归真念,心不住心即净心。
◎悟明理念为真念,转得凡心即佛心。
◎涉世利生宜爱物,持躬修德在行慈。
◎慧根夙植菩提种,觉树恒开功德花。
◎为人若要超三界,念佛方能上九莲。
◎世事沧桑无限感,人生梦幻有谁知。
◎梵网庄严含万象,月轮清净印千江。
◎觉海甚深惟信入,道源不远自心求。
◎休抛世谛求真谛,须识凡心即佛心。
◎闻思修,证圆通方便;
信愿行,生净土资粮。
◎福慧庄严,成无上道;
慈悲广大,度有缘人。
◎甲子重新,德音是茂;
春秋不老,寿考维祺。
◎以念佛心,证无生忍;
将净土教,度有缘人。
◎卓尔长才,掀天揭地;
浩然正气,充塞沧溟。
◎甘露门开,三坛授受;
戒雷声震,七众归崇。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高登九品,大愿方成。
二、圆瑛法师对联的艺术特色
在现代高僧中,无论是对联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除印光和弘一法师外,极少有人能与圆瑛法师相媲美。法师留存于世的对联虽只是佛门作品,但门类还是较宽,艺术水平颇高。不少佳作、联句清丽而质朴,多哲理而少,自具含蓄警策之妙。
(一)门类较宽
圆瑛所作对联,应酬方面的有寺院题联、佛教名胜题联,师友挽联、祝贺对联、交游赠人联等,而以自题创作联最多,举例已见上文。可以说,对联成了法师禅理阐发、心迹抒写的一种重要载体。
(二)形式多样
法师所作对联形式多样,长短不拘。其联短者五言,长者达四十多言。例如:
◎当知法无我,应以戒为师。
◎湖山供啸傲,风月助吟哦。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他非。(圆明讲堂联)
◎应迹婆娑界内,退藏常寂光中。(1942年与泉州寺重兴住持转道、继任住持转物合挽弘一大师联)
◎明月清风呈祖意,远山近水寄诗怀。
◎风云过眼浑无住,水月盟心道自修。
◎翠竹黄花皆佛性,白云红树尽禅机。
◎世味不如书味好,人心怎比佛心平。
◎无住生心,是名菩萨;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道德为师,仁义为友;慈悲是佛,清闲是仙。
◎忠直存心,和平处世;慈悲济物,道德立身。
◎佛性本同,同生安养;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礼义廉耻,为旧道德;慈悲喜舍,是佛心肠。
◎听南海梵音,顽石亦生善;看洛迦紫竹,观音本是人。(浙江普陀山普济寺大殿联)
◎大道不离,只要回光同本得;法身原具,若能转物即如来。(天童寺大雄宝殿联)
◎爱惜精神,留此身担当大法;蹉跎岁月,问何时报答深恩。
◎法身无去无来,住寂光而不动;德相非空非有,随机感以恒周。(厦门南普陀联)
◎道不远人,切忌认影迷头,向外寻觅;心原是佛,但向回光返照,直下承当。(天童寺大雄宝殿联)
◎深具慈悲力,大肚能容,容天下拂逆境上难容之事;
广结欢喜缘,满腮含笑,笑世间名利场中可笑之人。(天童寺弥勒殿联)
法师所作对联中最长的一副应是1912年底为悼念八指头陀寄禅大师所撰之北京追悼会联,全联共90字,句云:
◎应允则允,应争则争,筹集军饷,一分子义务当然,保有财产,共和国政体若是,都缘礼俗司,专制弄权,致速约法平等;
难行能行,难舍能舍,燃烧肉灯,为个人精进叵得,牺牲生命,顾大局激烈如何,还望众僧界,继续努力,终期信教自由。
寄禅(1851-1912),名敬安,字寄禅,湖南湘潭人。俗姓黄,18岁出家,曾在宁波阿育王寺礼佛舍利,为表诚心,剜臂肉数块注油中燃以供佛,复燃左手二指,因自号八指头陀。辛亥革命,国体改变。1912年全国各省佛教徒于上海留云寺召开中华佛教总会成立大会,寄禅被选为首任会长。当时各地有攘夺僧产销毁佛像的情形,僧众无法应付,纷纷报告佛教总会。寄禅鉴于当时情势严重,思欲加以根本挽救,于是在当年11月1日到达北京,和他的嗣法弟子道阶前往内务部会见礼俗司长杜关,根据约法要求下令禁止各地侵夺寺产,但谈话未获结果,他即愤而辞出,12月2日夜圆寂于北京法源寺。圆瑛于1903年至天童寺亲近寄禅,获益良多,闻师父示寂讯,悲愤交加。当即作挽诗4首,又作长挽联4副,分别用于天童、宁波分部、上海总会、北京4处追悼会。其挽联前尚缀有长序一段,表达了他对寄禅的深深恸悼之情。挽联中历数寄禅为革命军筹军饷,为毁佛夺产赴京请愿,最终以身殉教的般般事迹。挽联语近白话却情文并茂。
(三)借物咏志
法师对联善于运用各种自然物象,营造意境,增加对联的审美价值。许多对联中出现风花雪月,但却是隐喻禅理,形象生动,别有意趣。如:
◎禅意庭前柏,诗情雪里梅。
◎树色浮空翠,花香入阁清。
◎春山含祖意,秋月印禅心。
◎风云观世态,水月证禅心。
◎水绕禅窗静,花开佛国香。
◎诗意窗前月,禅心雨后山。
◎翠荔迎风摇净影,奇花映水送清香。
◎满院溪声疑是雨,当窗月色望如霜。
◎三径黄花秋雨外,一林红叶晓烟中。
◎明月清风呈祖意,远山近水寄诗怀。
◎风云过眼浑无住,水月盟心道自修。
◎翠竹黄花,尽含祖意;青山绿水,法身。
(四)修辞手法灵活
法师在对联写作中,善于灵巧运用修辞手法,以增强对联的艺术性。如一些联语运用了嵌字手法,厦门万石岩联就首嵌“万石”:
◎万念冰清,慧照穷源无一物;
石头路滑,脚跟点地入三摩。
又如1947年题广东南澳县屏山岩首嵌“屏山”:
◎屏藩毓秀围青嶂,山水钟灵通岩碧。
又如用典手法的运用,许多联语都使用了历史故事或佛教典故,反映了法师渊博的学识。如题宁波阿育王寺舍利殿联:
◎刘萨诃精诚所感,礼涌舍利浮屠,永镇吉祥胜地;
婆伽梵悲愿难量,力碎金刚正体,广为良佑福田。
本联上联用以下典故:宁波阿育王寺有木雕舍利小塔,是中国现存最小的塔。传说西晋泰始年间(265—274),有一个名叫刘萨诃的人,从地下挖出一个青色小塔,“高一尺四寸,广七寸”,塔刹有五重相轮,塔的四周都有雕刻,似石而非。并说这塔就是阿育王所造四万八千塔之一,里面藏有释迦牟尼的舍利。南朝宋元嘉二年建阿育王寺,寺内专建一座高50余米、重檐琉璃瓦顶的舍利殿,舍利殿内又建石舍利塔一座,石塔内又有七宝镶嵌的木塔,再里面才是这座小舍利塔,可见珍藏备至了。据说小木塔与佛经传记上所说的也相符,下联中的“婆伽梵”,是如来的名号之一,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六种尊义。
又如自题短联:
◎本来无一物,何处觅三心。
上联为集句,出自六祖慧能诗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下联“三心”也是用典。《观无量寿经》云:“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五)善用流水对
法师对联格律谨严,对仗工稳。工对外,尚有一定数量的对联使用“流水对”,使联句顺畅如行云流水,逻辑方面又显得十分严密。如:
◎佛道不从心外觅,禅机但向静中参。
◎为人定要培心地,学佛方能悟性天。
◎为人若要超三界,念佛方能上九莲。
◎休抛世谛求真谛,须识凡心即佛心。
◎修心先要明三谛,学佛当思利众生。
(六)精益求精
法师的部分对联,用词相似,有的只是个别字眼差别,应该是其修改的结果,由此亦可见法师把习道精进无止的态度推广于对待艺术,力求精益求精。例如:
◎月影山光含妙谛,涛声海色演禅机。
◎月影松涛含道趣,花香鸟语透禅机。
◎千嶂云山凭我隐,五湖风月有谁争。
◎千嶂云山围佛界,四时风月入诗囊。
◎求福求慧,求生净土;为人为法,为证菩提。
◎求福求慧,求生净土;念佛念法,念侣僧伽。(上海居士林联)
◎静听夜半钟声,声声唤醒迷人梦;试看庭前树色,全彰古佛心。(圆明讲堂联)
◎静听夜半钟声,声声唤醒主人梦;试看庭前月色,全彰古佛心。
题联、书联是圆瑛法师一生弘法余绪,也是其文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遗逸的作品尚有待进一步钩沉搜集,其传世楹联作品的价值也有待于有心人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谁能帮我写佛品对联
庙上的对联如下:
上联:人世大难开口笑;
下联:红尘苦海言语闲。
上联:人世大难开口笑;
下联:红尘苦海起笔闲。
上联:人世大难开口笑;
下联:红尘苦海落笔闲。
上联:人世大难开口笑;
下联:红尘苦海出头闲。
上联:问观音为何倒坐;
下联:知明月是自可放。
上联:问观音为何倒坐;
下联:知明月是几回眠。
寺庙的由来:
佛法来中国后才有寺院。因为佛法是方便多门、不拘形式,在印度佛陀在世时并没有,只要有大的场所即可,能容纳佛的经常随众,经上讲1250人,实际上是1255人,连佛是1256人。佛法传到中国就有了寺。
佛法是汉朝时传到中国来的。当时的“寺”是办公机关,直属于皇帝下面一级单位的办事机构;属于宰相下的一级单位称为部,宰相下面有6部,部的长官、首长叫尚书,次长称侍郎;属于皇帝下面办事机构的首长叫卿。
皇帝下面办事的一级单位有9个,共9个寺,长官称为卿,所以“寺”不是庙,它是一个办事机构。佛教到中国是由皇帝来接待它,那时外交归皇帝管,不在宰相底下,宰相管内务。
专门办外交的是一个寺,名叫鸿胪寺,专门招待国外贵宾的,就像如今的外交部,该寺的卿就是外交部的部长,就是首长。当时鸿胪寺接待印度佛教的使者时,觉得佛法挺好,谈得很机,就想把使者留下。
但又不能常住鸿胪寺,于是在9个寺之外增设一个寺,即佛寺。第一批出家人就长远留在中国,不让他们回去,该寺即白马寺。那时首都在洛阳,该寺管佛陀教育,他们的工作是翻译经典、讲解佛经、指导修行。
于是,中国的教育部就变成了两个:一个是皇帝下面白马寺办的社会教育,上至帝王、下至庶民都修学的;一个是宰相底下的礼部办的国家传统教育。一个归皇帝管,一个归宰相管。寺的起源是这么来的,如今讲“寺”后面来个“庙”字,就不成话了。
霍州市佛教寺院对联
佛教胜地峨眉山上的一副对联:
你求名利,他卜吉凶,可怜我全无心肝,怎出得什么主意。
殿遏烟云,堂列钟鼎,堪笑人供此泥木,空费了多少钱财。
初看此联,的确费解。殿堂香火旺盛,说明信奉者众,为何还遭谴责?也许是不信神的人对善男信女的讥讽或嘲弄,或者是故意说反话,让礼拜者反问自身,诱发真心?就在峨眉山万年寺脚下的大峨楼,清人还留下一联,可作为上面一联的很好的注脚:
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口甜,莫道世间无苦海。
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岂知头上有青天。
此联似作恶之后有悔而发,把世间五味(酸、咸、辣、甜、苦)和五色(黄、白、红、黑、青)融入联中,以亲身经验告诫后人,祸福都是自己造作的,求神不如律己,拜佛更要观心。如果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那是非常危险的,要遭报应的。对于盲目下跪者,也不妨再看峨眉山上另外一联:
朝山进香,莫慌忙磕了头去。
求财发富,当仔细问过心来。
这一联是如此简单明了,然而又是如此直逼人心。商朝大涌时那些“手辣心甜”、“眼红心黑”而又频频礼佛者,有何感想呢?那么,是不是因为佛像“全无心肝”而不必“供此泥木”呢?决不是!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是人,不是神。两千多年前他有感于人生之苦(生、老、病、死),弃太子位而出家求法,最后在菩提树下得悟。后人有感于释氏的伟大人格而塑像供奉礼拜,是为了让他的学说,他的实践,能更加深入人心,发扬光大。决非是释迦牟尼坐在大堂上为跪拜的人赐名利、断吉凶。如果有人认为释迦牟尼能赐名利、断吉凶,得到一点供奉就发一长去极乐世界的门票,那么正信就变成了迷信,佛像就真正变成偶像了。
寺院中劝导世人的类似对联还多。例如成都文殊院有:
林下棘广,谨防挂破衣裳。
石头路滑,切记翻到脚跟。
联中“石头路滑”当然还有石头希迁所创禅法灵活圆妙之寓,此处是借喻。云南秀山上也有一联与此联相似:
步步小心,谨防前头路窄。
层层着眼,须知后面山高。
这些对联都是在说:前面的路是祸是福,都看你如何下脚。道路险阻那是自心不净,即使不是去放火,只要起心不轨,就要自作自受。若要前面的路宽敞明亮,生活幸福美满,自己就要光明磊落,虚怀若谷,济事救人,就像太虚法师说的:“学佛,并不一定要进寺庙,做活尚,敲木鱼。果能在社会中时时以佛法为轨迹,日进于道德化的生活,就是学佛。”(《人生佛教之目的》)可见,真正的信佛学佛不是在佛像前跪拜就了事的,而是要将佛的教诲付诸实践,才能求得正果。
佛教是讲因果的,它的理论基础是缘起论。前面所例举的对联,其实都是在说因果。“手辣口甜”怎能不堕入“苦海”、“眼红心黑”怎能不惧怕“青天”、“山高路窄”是自己不“小心着眼”造成的。这正如佛经上说的“前心作恶,如云覆月;后心起善,如炬消暗。”(《未曾有因缘经》)“使经百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既然都是自作自受,那么,还拜佛吗?答案是:还拜!不过此处说的拜,不是求佛赐给我幸福,更不是求佛宽恕自己的罪恶,而是静下心来,在佛的伟大人格感召下,弃恶从善。求神还是律己,应该是非常清楚的了。
人们在尘世中生活,历世态炎凉,见沧海桑田,想人生沉浮,应知执着的尽是虚幻,追求的都是烟云。于佑任曾在报国寺留下一联:
立身苦被浮名累。
涉世无如本色难。
应是涉世甚深者的彻悟和感叹了。所以,尽管涉世要事事小心,也要处处放下,求神去包袱不如自己丢破烂,那怕目前只见一道依稀的微光,不也是希望之所在么?人的本色是最美不过的,何苦用繁重的装饰把自己裹得透不过气来你呢?
古时憨山大师曾作歌曰:“拜佛容易敬心难,意不虔诚总是闲。五体虚悬空费力,骷髅磕破也徒然。”“念佛容易信心难,心口不一总是闲。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这里还只是说拜佛而心猿意马者是枉费心机,可想见跪拜时口念弥陀而心怀杀机者,恐怕地狱的门已经在他身后悄悄地打开了。正道是:
天堂与地狱,起心早已定。前面拜佛人,可得莲花印。
求佛教经典话语及解释
祝圣寺楹联
此地便是金山寺;
何外更寻梵王宫。
——佚名题祝圣寺
=================================================================
观音庙楹联
西方绿竹千根翠;
南海莲花九品香。
——佚名题观音庙
=================================================================
赤峪庙楹联
是空非空,愿读佛经救解脱;
无为而为,要成教徒在明心。
——佚名题赤峪庙佛殿
佛在西天,超凡善渡始于汉;
法传东土,梵文贝叶盛于唐。
——牛元方题赤峪庙佛殿
(以上两联均为木刻楹联,分别挂于赤峪庙佛殿前的四根柱子上。)
=================================================================
菩萨会楹联
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
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赃官。
——佚名题菩萨会
(菩萨会位于霍州市上乐坪乡。)
韵在佛经里面是什么意思
一、寺、院、庵
寺,在古代本是朝庭机构的名称,如‘大理寺’‘太常寺’,又引申为官署。汉代设有鸿胪寺,用以招待四方宾客。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从西域来的僧人渐多,遂在洛阳建白马寺,专供外来僧侣居住。这就是佛教僧人居住修行之处所,都可总称为寺的由来。
院,本是寺内的一部分,寺内的别舍。后来佛教僧人也单独用院作为居住处所的名称,但院的规模一般比寺略小。
庵是专指佛教出家的女众(比丘尼)居住的处所。
佛教的寺、院、庭不能与宫、观、庙混为一谈。宫、观、庙不用在佛教上(只有藏传佛教用‘宫’)。
宫,原义是高大的屋字,过去皇帝的居处多称宫,后来道教供奉天地神明祖师等也可宫。
庙,是朝庭、民间、道教皆用,用来供奉祖宗、神、仙等。
观,是道教所专用。因此,寺庙并说,其意思应包含佛、道教修行之处所。如单独指佛教僧人居住处所,不能说寺庙。
二、和尚、僧、尼、法师
和尚,是从梵文而来,原义是‘师’。本是一个尊称,具有一定资格,能为人师的才能称和尚,但后来习俗上被作为一般出家男众的专用称呼了。
僧,是僧伽的简称,本义是指出家佛教徒三人以上的团体,后来习俗把出家的个人也称为僧。无论男女,都可以称为僧,不能把僧和尼对举,作为佛教出家人男女的区别。
尼,是从沙弥尼、比丘尼的字尾而来,是对出家女众的简称。正确的称呼是出家的男子受10戒的(其一般年龄在20岁以下)称沙弥,受俱足戒的称比丘;出家的女子受10戒的(一般年龄也在20岁以下)称沙弥尼,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尼。
法师,是佛教的一种称谓,指通晓佛法并善于讲解及致力修行传法的僧人,本不适用于一般出家人,但习俗也用作对僧人的尊称。
三、罗汉、菩萨、佛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就叫阿罗汉果。修持佛法的人达到了脱生死,即不再生死轮回就叫阿罗汉。我国汉族地区佛寺常塑有十八罗汉像,其实本应是十六罗汉。据佛经上说,佛陀曾嘱咐他的十六位弟子不入涅盘,住世济人。西元二世纪师子国(今与斯里兰卡)庆友尊者作的《法住记》记载了十六位罗汉的姓名,这本书由我国玄奘法师译出。后代画家画像时不知为什么却画成了十八罗汉,据推测可能是把庆友与玄奘也画了进去,但在标姓名时,虽把庆友标为第十七位住世罗汉,却重覆地把第一位罗汉的名字标在第十八位罗汉上。宋代即有人指出这一错误,然而十八罗汉却已经在我国广泛流传开了。
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读朵)的简译音。菩提意思为觉悟,萨埵意译为有情意的生物或众生。大乘佛教认为,以阿罗汉果为修行的目标还不够,应修持佛果,即达到成佛的境地。但在成佛前,应先作菩萨,即一面修持佛果自度,一面教化众生,度众生到极乐彼岸。佛经中常提到的及在我国汉族地区影响较大的菩萨,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和弥勒菩萨。
佛,是佛陀的简称,梵文的意译。意思为觉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觉有三个意思: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据称,阿罗汉辟支佛(佛教的另一出世果位)缺后二项,菩萨缺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佛教所说的佛一般是指释迦牟尼,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大乘佛教认为,三界十方,到处有佛,其数如恒河之沙。过去有七佛、燃灯佛,未来有弥勒佛,东方有阿(音同触ㄔㄨˋ)佛、药师佛,西方有阿弥陀佛。从佛身上说,还有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
四、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俗称四大金刚。佛教传说东南西北各有一神守护,故此得名。我国汉族地区寺院,常常在山门两侧塑上他们的像。其中,身为白色,手指琵琶的是东方持国天王;身为红色,手缠绕地龙的是西方广目天王;身为青色,手持宝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身为绿色,一手持伞、一手持银鼠的是北方多闻天王。
韦驮,也是佛教传说中的护法神。在我国汉族地区佛寺中,常被塑在天王殿弥勒佛之后,面对释迦牟尼像,其形象为身穿古代武士服,手持金刚杵。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唐代高僧道宣梦见一神,自称:‘弟子是韦将军,诸天之子,主领鬼神。如来欲入涅盘,教弟子守护赡部(南瞻部洲)遗法。’
在我国一些寺院的山门两侧,还塑有两尊守护佛法的神将,一位张口,一位闭口,习俗称为‘哼哈二将’。二人皆裸露上身,缠衣裳于腰部,于执金刚杵,容貌威猛。实则此二人也为佛教传说中的金刚力士,职责为守护寺院大门。由于神话《封神演义》的流传,民间遂根据二人张口、闭口的特点,附会为中描写的‘哼将’郑伦和‘哈将’陈奇了。
五、念佛及南无阿弥陀佛
念佛是佛教徒思念佛的形象和功德,或念诵佛名号的一种修行方法。据说一心念佛,可以不生情欲,有助于达到解脱或死后往生佛国。小乘佛教念佛专指思念释迦牟尼佛,大乘佛教因认为有无数佛,故所念之佛也有许多。最盛行的念阿弥陀佛,如念‘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也是梵文的意译,读为‘那谟’(namo),是致敬归命,归依礼敬的意思。佛教徒常用来加在佛、菩萨或经典名称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与虔诚。阿弥陀佛简称弥陀佛,是大乘净土宗的主要信仰物件。佛经上说,西方有个极乐净土,所居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阿弥陀佛就是这片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之人往生该处。
六、念珠、木鱼、山门
念珠,又叫佛珠或数珠,佛教徒在念佛诵经持咒时用它来计数和收摄心意。念珠质地有多种,佛教认为菩提子所做念珠功德最大,粒数也有多种,大都有其含意。
木鱼是佛教法器之一。相传佛教认为鱼昼夜都不合眼,因此用木制成鱼形,击之以警戒僧众昼夜思道。木鱼有两种:一为园状,刻有鱼鳞,诵经礼佛时叩之,以调音节,一为挺直鱼形,吊于库堂前,粥饭或集合僧众时用之。
山门是寺庙的大门。因为寺庙的大门多是三门并立(中大旁小),故称‘三门殿’。又因寺庙多在山间,所以又称‘山门殿’。
七、佛教的节日
佛教有许多节,我国汉族地区佛教的重要节日有两个:一是四月初八日的佛诞节,亦称浴佛节。在这一天,寺院里要举行‘浴佛法会’,僧众们以香花灯烛茶果珍肴供养佛像,并用各种名香浸水泡洗释迦牟尼诞生像,作为对释迦牟尼佛诞生的纪念。
二是七月十五日的孟兰盆节,另称中元节,民间习俗称为鬼节。‘孟兰盆’是梵文的意译,意思是‘救倒悬’。佛经传说,释迦牟尼的弟子目犍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受苦,如处倒悬,便求佛救度。释迦牟尼要他在七月十五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可使其母解脱。后来,在这一天寺院里都举行多种佛事活动,以超荐历代祖先。除上述两个节日外,在二月八日释迦牟尼出家日,二月十五日释迦牟尼涅盘日,腊月初八释迦牟尼成道日,寺院中也要举行纪念活动。
另外,与诸佛、菩萨有关的日子,寺院里,也常举行一些纪念活动,比较重要的如农历七月三十为地藏菩萨生日,届时九华山地藏道场将举行盛大地藏会。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的诞生、成道、出家的纪念日,普陀山观音圣地将举行重大庆祝活动。
佛教节日表
弥勒菩萨圣诞
正月初一日
释迦牟尼佛出家
二月初八日
释迦牟尼佛涅盘
二月十五日
观音菩萨圣诞
二月十九日
普贤菩萨圣诞
二月二十一日
文殊菩萨圣诞
四月初四日
释迦牟尼佛圣诞
四月初八日
韦驮菩萨圣诞
六月初三日
观音菩萨成道
六月十九日
大势至菩萨圣诞
七月十三日
龙树菩萨圣诞
七月二十四日
药师佛圣诞
九月三十日
阿弥陀佛圣诞
十一月十七日
释迦牟尼佛成道
十二月初八
观音斋期表
正月初八
二月初七日
二月初九日
二月十九日
三月初三日
三月初六日
三月十三日
四月二十二日
五月初三日
五月十七日
六月十六日
六月十八日
六月十九日
六月二十三日
七月十三日
八月十六日
九月十九日
九月二十三日
十月初二日
十一月十九日
十一月二十四日
十二月二十五日
八、四大菩萨
在佛教众多菩萨当中,名声最大的有四位:观世音、文殊、普贤、地藏王。
观世音是梵文的意译,传说唐代避李世民名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他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佛教认为他大慈大悲,遇难众生只要念诵他的名号,‘菩萨即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故叫观世音。据说观音可以应机以种种化身救苦救难,所以有各种不同名称和形象的观音,如白衣观音、送子观音、鱼篮观音、水月观音、干手千眼观音等。观世音菩萨在印度原为男像,自传入中国后,逐渐被汉化,大约从南北朝起,他的塑像也由男转女,成为大受我国俗众欢迎的女菩萨,以至千百年来,有‘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之称,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浙江省普陀山。
文殊,全称文殊师利,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妙德’、‘妙吉祥’等。在佛教寺院中,他常塑在释迦牟尼佛的左边,为释迦牟尼的左胁侍,专司‘智慧’,常与司‘理’的右胁侍普贤并称,又文殊菩萨的塑像常是顶结五窑,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最大的特点是骑著一头青狮,表示智慧威猛,相传他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
普贤,是梵文的意译,亦译为‘遍吉’。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右侍,专司‘理’德。其职责是把佛门所倡导的‘善’普及到一切地方。他的塑像最大的特点是骑著一头白象。相传普贤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四川峨眉山,现峨眉山万年寺有宋代铜铸普贤骑白象的造像。
地藏,是梵文的意译。佛经说这位菩萨‘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所以得名。释迦牟尼嘱咐他,在释迦寂灭,弥勒佛未生之前,救助六道众生。他即发下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宋高僧传》载,他转世为新罗(今朝鲜半岛)王子,自幼出家,唐玄宗时来华入九华山,建寺收徒,年99岁圆寂,肉身不坏,以全身入塔。现九华山神光岭有肉身殿,相传即为地藏菩萨的成道处。
九、东方三圣、西方三圣
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这个位于东方的净琉璃世界,是佛教理想中的‘净土’乐园。药师佛曾立下十二大愿,要使净琉璃世界的一切居民、无病无灾,丰衣足食,解脱苦厄。药师佛除与释迦佛、弥陀佛在大雄宝殿共同享用人间香火外,还有自己的‘药师殿’、‘药王殿’。(与中国道教的药王庙是两码事),殿内正中为药师佛,两旁是他的左右胁侍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合称‘药师三尊’,又叫‘东方三圣’。药师佛的典型形象是左手持体,内盛甘露,右手持药丸。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佛经上讲,这里无任何悲痛和苦恼,居民们可以尽情享受诸种快乐,所以叫‘极乐’。阿弥陀佛又被称作接引佛,他的左右胁侍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合称‘阿弥陀三尊’,又叫‘西方三圣’。
十、落发、染衣和受戒
俗人出家为僧,按佛门戒律规定,必须剃除须发,换上袈裟,这就叫落发染衣,以示从此脱离尘俗和烦恼业障。更衣之后,再通过隆重仪式,接受佛教戒律,就叫受戒。因为佛教戒律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的区别,受戒的仪式也各不相同,有的僧人,在受戒时还要在头上‘烧痂’,佛家叫‘爇(ruo)顶; 即在头顶上点燃几个塔形残香头,让其燃烧至熄灭,以示‘愿以肉身作香,燃点敬佛’的诚心。烧痂后留下的疤点,俗称之为‘戒疤’。由于各人发心的不同,疤点的数量也不同。一般有一、二、三、六、九、十二几种。十二点表示是受的戒律中最高的‘菩萨戒’,现已废除此制。
十一、弥勒菩萨
弥勒也是与我国汉传佛教地区甚有缘份的菩萨。据佛经上讲,他本为释迦牟尼佛祖的弟子,先于佛入灭,上升到弥勒净土。释迦牟尼预言他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当下生人间成佛。因此,他即是佛门三世佛中的未来佛,因为是未来之佛,故现在还是菩萨。他在我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非止以上所载,尤其在我国五代时出了一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传说这个契此和尚身材矮胖,肚子特大,常用竹杆挑著个大布袋东游西荡化缘。他逢人便笑,言语无常却每多灵验,因而名噪一时。他圆寂时说偈道‘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人们尽皆哄传他就是弥勒佛的化身。后世,许多寺院里照他的模样塑造了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像。许多地区民间俗称他为‘笑头儿和尚’,‘大肚罗汉’,‘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副对联也不径而走。当然,弥勒像和布袋和尚自有其不同之处。
十二、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又叫‘龙神八部’、‘八部众’,是佛教八大护法神,数量很多。具体如下:
一、天众。‘天’就是神。著名的护法二十诸天的大梵天、帝释天、四大天王、韦驮、阎王等皆是。二十诸天常被供奉在大雄宝殿两侧,如杭洲的灵隐寺、北京大慧寺、大同华严寺、普陀山慧济寺等。
二、龙众。佛经上说,有无数龙王,专管兴云降雨。这与中国的龙王传说十分相似。
三、夜叉。
四、乾闼婆。是香神,又是乐神,多达6000多位。他们在佛面前弹琴唱赞歌时,‘三千世界皆为震动’。这是佛国的中央民族乐团。
五、迦楼罗。就是金翅鸟神,大得不得了,两只翅膀张开,就有 336万里!他以蛇为食,可除掉世间各种毒蛇,益于众生。中国的神魔中,把他说成是在佛爷头上护法的大鹏金翅鸟。
六、紧那罗。歌神。与乾闼婆各有分工,干阅婆专管演唱俗乐,是流行歌曲音乐家,紧那罗则专门演奏法乐,是专业音乐家。
七、阿修罗,本为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恶神。其容貌丑陋,佛教收为护法。
八、摩侯罗迦。是大蟒神,古印度是个多蛇并崇拜蛇的国家。大蟒神也被吸收为护法神。
以上八部分,以天众和龙众最为重要,故统称‘天龙八部’。
十三、五趣
趣,趋向之义。五趣指众生由善恶业所感而应趣往之处所,故又称五道,即地狱、饿鬼、畜生(傍生)、人、天五种,此中自天趣又别开阿修罗,故又总称六道。大乘多说六趣,说一切有部则说五趣。相对于无漏净土,悉以之为恶趣,总称五恶趣或六恶趣,地狱、饿鬼、畜生三者为纯恶所趣,故名为恶趣;人天为善恶杂业所趣,故亦名为恶趣。另从六趣本身,又将天、人、阿修罗称为三善趣或三善道,将地狱、饿鬼、畜生称为三恶趣或三恶道。
弘一《十六字佛经楷书书法对联》
佛经是佛教重要的经典,其中不乏有许多诗句、古文和比喻。其中,韵是佛经中重要的修辞手法之一。韵有时用于开头的句子,有时用于结尾的句子,在佛经中运用得非常灵活。它可以使佛经更加富有韵律和节奏感,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佛教内涵和哲学思想。
在佛教艺术中,韵同样被广泛运用。例如,佛教建筑、佛教音乐以及佛教绘画等都可以看到韵的影子。例如,寺庙的建筑形式往往十分富有韵律感,比如禅宗草堂的小巧玲珑,寺庙的对联、楹联,以及供桌上的佛经等都运用了多种韵律适宜的造型和设计。
在佛经中,最常见的韵律是平仄韵和首尾韵。平仄韵是指平声和仄声轮流出现的韵律,能够使句子更加流利和平稳;首尾韵则是指句子开头和结尾的韵字相同,能够让读者更加容易地记住和理解句子的内涵。此外,佛经中还有偶联、对仗、重叠、对读等多种韵律形式,每种都有其独特的艺术效果和意义,令读者读来更加赏心悦目。
弘一《十六字佛经楷书书法对联》
弘一法师(1880年——1942年)俗名李叔同,初名广侯,一名息,字叔同,别号漱筒;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祖籍,明初迁到天津,因其生母本为浙江平湖农家女,故后来李叔同奉母南迁上海,每每自言浙江平湖人,以纪念其先母。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为近现代中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兴佛教南山律宗,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亦是著名的佛教僧侣。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