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原文及翻译

2.论语一章原文及翻译

3.《论语.学而篇》原文+译文

4.论语翻译及原文

5.十二章论语翻译及原文

6.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注释

论语名句及翻译300句_论语名句及翻译及原文

论语中的名句及解释汇总如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讲解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讲解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

讲解: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讲解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讲解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讲解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解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讲解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讲解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品德篇

15.巧言令色,鲜矣仁。

讲解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

16.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讲解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

17.德不孤,必有邻。

讲解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18.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讲解: 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19.君子不器。

讲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样(指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用于赞美别人多才多艺)

20.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讲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却可用小事情考验他。

2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杀身成仁)

讲解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论语》原文及翻译

论语经典名句及翻译如下:

1、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读“lè”,快乐)乎?(《学而》)

直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情吗?

意译有好多朋友从远方到中国来研究学问切磋技艺,不也是让我们感到很快乐的事情吗?  

2、

原文礼之用,和为贵。(《学而》)

直译礼的应用,以和为贵。

意译我们之所以用最高的礼节热烈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是因为我们认为同世界各国的朋友和谐相处是最可宝贵的。  

3、

原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

直译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是怎么可以在社会上站住脚的。

意译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在社会上是怎样可以站住脚的。

4、  

原文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直译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5、

原文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

直译让年老的人得到安适,让朋友们得到信任,让年少的人得到关怀。

意译孔子的志向是:让普天下年老的人得到安适,让普天下的朋友得到信任,让普天下年少的人得到关怀。 

6、 

原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直译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自己想兴旺发达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兴旺发达。

意译一个高尚的人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一个高尚的人自己想兴旺发达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兴旺发达。  

7、

原文知(通“智”,读“zhì”)者乐,仁者寿。(《雍也》)

直译机智的人动而不括故乐,仁厚的人静而有常故寿。

意译一个机智的人乐于自由运动,一个仁厚的人长于保持操守。  

8、

原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

直译学习知识从不满足,教诲别人从不懈怠。

意译一个谦虚的人学习知识从来不会满足,一个敬业的人教诲别人从来不会懈怠。 

9、 

原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直译以道为志向,以德为准则,以仁为凭借,以六艺为学习活动内容。

意译以道作为前进的志向,以德作为做人的准则,以仁作为行动的凭借,以六艺作为学习演习的内容。  

10、

原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直译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意译品行好的人光明磊落心胸宽广,品行差的人多行不义经常忧愁。

论语一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原文及翻译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论语》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第一篇:学而篇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篇原文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那种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参说:“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已: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那是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说给他听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得来的。夫子的那种求得的方式,大概是不同于别人的吧?”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时,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体行为了。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那些正确原则,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功用,以遇事做得恰当和顺为可贵。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做事,无论事大事小,都按这个原则去做。如遇到行不通的,仍一味地追求和顺,却并不用礼法去节制它,也是行不通的。”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约言符合道德规范,这种约言才可兑现。态度谦恭符合礼节规矩,才不会遭受羞辱。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密的人,也就可靠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样,先开料,再粗锉,细刻,然宕磨光后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以往的事,你能因此而知道未来的事。”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第二篇:为政篇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C哉?人焉?C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为政篇原文翻译: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菏泵庥谧锕?,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七十岁能?n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疒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父母只为孩子的疾病担忧(而不担忧别的)”。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遇到事情,由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整天对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像个蠢人。等他退下,我观察他私下里同别人讨论时,却能发挥我所讲的,可见颜回他并不愚笨呀!”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C哉?人焉?C哉?”

孔子说:“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处事的动机,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那么,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的收获,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然后说出来。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广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结却不顾道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孔子说:“做事情过或不及,都是祸害啊!”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请教求得官职俸禄的方法。孔子说:“多听,把不明白的事情放到一边,谨慎地说出那些真正懂得的,就能少犯错误;多观察,不明白的就保留心中,谨慎地实行那些真正懂得的,就能减少事后懊悔。言语少犯错误,行动很少后悔,自然就有官职俸禄了。”

《论语.学而篇》原文+译文

1、《论语》第一篇:学而篇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论语》第一章学而篇原文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那种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参说:“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已: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那是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说给他听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得来的。夫子的那种求得的方式,大概是不同于别人的吧?”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时,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体行为了。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那些正确原则,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功用,以遇事做得恰当和顺为可贵。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做事,无论事大事小,都按这个原则去做。如遇到行不通的,仍一味地追求和顺,却并不用礼法去节制它,也是行不通的。”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约言符合道德规范,这种约言才可兑现。态度谦恭符合礼节规矩,才不会遭受羞辱。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密的人,也就可靠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样,先开料,再粗锉,细刻,然宕磨光后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以往的事,你能因此而知道未来的事。”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论语翻译及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人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候去印正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译文:有子(指有若)说:“一个人能够做到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那是是很少有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犯上作乱的,那是不曾有过的。

有道的君子做任何事情都要找到一个根本,根本立住了,道自然就产生出来了(或:君子要在根基上好好努力,根基稳固了,人生的正途就会随之展现开来)。孝顺好父母与尊敬兄长,就是一个人作人的根本啊!”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言语美妙动听,表情和善热乎,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心意。”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曾参)说:“我每天好几次这样省察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来往是否信守承诺?传授学生道理是否印证练习?(或:老师传授给我的道理,我有没有去认真实践呢?)”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战车的诸侯国,需要谨慎行事,诚实守信,并且节约费用,爱护官吏,役使民众要在农闲时间。”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有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青少年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重兄长,行为谨慎而说话守信,广泛地爱护众人并且要亲近有善行芳表(有仁德的人)的人,认真做好这些事,再去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指文献典藉)。”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卜商)说:“娶妻子敬重德行,不以貌取人;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能够不惜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诚实而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言行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威信),多方学习就会流于固陋(或:学习以后而不牢固,不明白道理,不能通达)。

以忠信为做人处事的原则(或:亲近忠厚信实的人,以忠信的人作为老师),不与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或:没有朋友不像自己的),有了过错不要害怕赶快改正。”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曾参说:“丧礼能慎重,祭祀能虔诚,社会风气就会趋于淳厚了。”

10、子禽问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陈亢)向子贡(端木赐)问道:“老师来到一个国家,一定能够听说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特意去求取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子贡说:“老师是靠着温厚、和善、恭敬、节俭、谦让而获得的。即使是特意求取,老师的方法与别人也是不一样的吧?”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不在的时候,要观察他的行为。长时间不改变父亲善的、好的处事原则,就可以称得上是孝了。”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在应用的时候,以形成和谐最为可贵。古代帝王的治国作风,就以这一点最为完美;无论小事大事,都要依循礼的规定,遇到有些地方行不通时,如果只知为了和谐而求和谐,没有以礼来节制的话呢,恐怕还是成不了事的。”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有子(有若)说:“与人约信,尽量合乎道义,说话才能实践。谦恭待人,尽量合乎礼节,就会避开耻辱。施恩于人而不失去原有的爱心,这样就值得尊敬了(或:依靠的人,要慎重选择,一定是值得亲近、尊敬的人,才可以跟他学,他可以实实在在帮你办事)。”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一个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求舒适,办事勤快而说话谨慎,主动向志行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矣;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于人,富有而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行道,富有而喜好礼让的人。”

子贡说:“《诗经》里说:‘就像修整骨角与玉石,要不断地切磋琢磨,精益求精,这就是你所说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啊,现在开始我可以与你研究《诗经》了,你能举一反三,能够从我说过的话里推及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扩展资料: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百度百科—论语

十二章论语翻译及原文

论语翻译及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注释

十二章论语翻译及原文如下: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翻译:

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办事勤勉,说话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如何谈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又从何谈音乐呢?”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孔子说:“君子通晓的是道义,小人只通晓利益。”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己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颜渊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就是仁。一旦所有的人都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仁人。对仁的追求完全取决于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具体的做法。”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诗经》可以激发心志,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注释如下:

论语六则原文如下:

占位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如下: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也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的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的充满疑惑而无定见。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孔子说:几人同行,其的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说:我十五温就立志学习,三十温就能立足于世,四十温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温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温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温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注释如下: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字,同悦,愉快。愠:生气,发怒。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仁德。者:代词,的人。好:喜好,爱好。乐:以为快乐。焉:于此,意思是在其的。善者:好的方面,优点。川上:河边。惑:困惑,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