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二年级_歇后语二年级上册
下面,我将以我的观点和见解来回答大家关于歇后语二年级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歇后语二年级的话题。
1.小学二年级歇后语
2.谚语或歇后语
3.小学二年级歇后语、谚语摘抄
小学二年级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华文化一部分,也是民间艺术的一种表现。下面是我带来的是小学二年级歇后语大全,希望对您有帮助。 小学二年级歇后语11、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2、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3、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4、嘴上抹石灰——白说(刷)
5、精装茅台——好久(酒)
6、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7、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
8、小苏他爹——老输(苏)
9、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10、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11、空中布袋——装疯。(装风)
12、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
13、老太婆上鸡窝——笨蛋。(奔蛋)
14、卖草帽的丢扁担——留神。(留绳)
15、哥哥不在家——少来。(嫂来)
16、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17、雨打黄梅头——倒霉。(倒梅)
18、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19、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20、矮子过渡——安心。(淹心)
21、马店买猪——没那事。(没那市)
22、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23、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24、公共厕所仍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25、反穿皮袄——装佯。(装羊)
26、孔夫子搬家——净是输。(净是书)
27、孕妇走独木桥——铤而走险。(挺而走险)
28、外婆死了儿子——无救。(无舅)
29、老公拍扇——凄凉。(妻凉)
30、秀才的毛巾——包输。(包书)
31、乌龟爬门槛——但看此一番。(但看此一翻)
32、针尖尚挑毛巾——不足为奇。(不足为旗)
33、钝刀破竹——想不开。(响不开)
34、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胆子。(好大的掸子)
35、磕瓜子磕出臭虫——什麼人都有。(什麼仁都有)
36、灯草拐杖——做不了主。(做不了拄)
37、盐店里谈天——闲得没事做。(咸得没事做)
38、张天师过海不用船——自有法度。(自有法渡)
39、隔窗吹喇叭——名声在外。(鸣声在外)
40、龙王爷搬家——厉害。(离海)
41、老九的兄弟——老实。(老十)
42、空棺材出葬——目中无人。(木中无人)
43、王八中解元——规矩。(龟举)
44、六月裏戴手套——保守。(保手)
45、生花生———非吵不可。(非炒不可)
46、皮匠不带锥子——真行。(针行)
47、何家姑娘嫁给郑家——正合适。(郑何氏)
48、和尚的房子——庙。(妙)
49、河边洗黄莲——何苦。(河苦)
50、盲人戴眼镜——假聪明。(假充明)
51、做梦变蝴蝶——想入非非。(想入飞飞)
52、猴子学走路——假惺惺。(假猩猩)
53、精装茅台——好久。(好酒)
54、蜘蛛拉网——自私。(自丝)
55、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盲上加盲)
56、井裏放爆竹———有原因。(有圆音)
57、打破沙锅——问到底。(纹到底)
58、西瓜地裏散步——左右逢源。(左右逢圆)
59、脱了旧鞋换新鞋——改邪归正。(改鞋归正)
60、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一袋不如一袋)
61、碗底的豆子——历历在目。(粒粒在目)
62、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存心不量)
63、穷木匠开张——只有一句。(只有一锯)
64、砖窑裏失火——谣言。(窑烟)
65、灯盏无油——枉费心。(枉费芯)
66、钟馗嫁妹——鬼混。(鬼婚)
67、粪船过江——装死。(装屎)
68、黏窝窝掺黄莲——一年一年的苦。(一黏一黏的苦)
69、药铺裏开抽屉——找玩。(找丸)
70、癞虾蟆跳水井——不懂。(噗咚)
71、唱戏的骑马——不行。(步行)
72、炒咸菜不放酱油——有言在先。(有盐在先)
73、吃饺子不吃馅——调皮。(挑皮)
74、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南上加南)
75、打灯笼搬石头——照办。(照搬)
76、大水冲走土地庙——留神。(流神)
77、耕地裏甩鞭子——吹牛。(催牛)
78、孩子的脊梁———小人之辈。(小人之背)
79、航空兵翻觔斗——颠倒是非。(颠倒试飞)
80、耗子掉到水缸裏——时髦。(湿毛)
81、老和尚住山洞——没事。(没寺)
82、货轮出了海———外行。(外航)
83、火烧旗杆——长叹。(长炭)
84、黄鼠狼钻鸡笼——投机。(偷鸡)
85、酱缸裏泡石头——一言难尽。(一盐难进)
小学二年级歇后语21) 大爷的胡子——不理
2) 自行车下坡——不踩
3) 老婆子打粉——不嫩(论)
4) 老婆子打呵欠——一望无牙(涯)
5) 纸老虎---一戳就穿
6)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 书生打架——为笔(未必)
8) 两爷子打架——胡斗(胡豆)
9) 阎王吃胡豆——鬼炒(吵)
10) 十字街口迷了路——不是(识)东西
11) 落雨天不带伞——精灵(经淋)
12) 驼子淋雨——背时(湿)
13) 洋马儿(自行车)下坡——不睬(踩)
14) 菠菜煮豆腐——一(青)二白
15) 半天云挂口袋——装疯(风)
16) 对着窗口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17) 三十晚上的案板-不得空
18) 冬水田种麦子-怪栽(哉)
19) 刷子掉毛——有板有眼
20) 驼背子仰起睡——两头不落实
21) 狗屎做鞭——闻也闻不得,舞也舞不得
22) 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
23) 马屁股上钉掌——离蹄(题)太远
24) 堂屋里头推车——进退两难
25) 蚂蚁上磨盘——条条是道(.)
26) 和尚的脑壳——没发(法)
27) 哑巴吃黄连——说不出来的苦
28) 看戏掉眼泪——替古人担忧
29) 栽缝的脑壳——挡针(当真)
30) 铁匠的围腰——尽是眼(近视眼)
小学二年级歇后语31、大米的弟弟——小米
2、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3、一二三五六——没四(事)
4、麻子照镜子——个人观点
5、麻子上台——群众观点
6、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7、板凳倒立——四脚朝天
8、白日做梦——胡思乱想(比喻没有根据的瞎想。)
9、白天照电简——多此一举
10、白纸写黑字——黑白分明;明摆着;清清楚楚,一清二楚
11、岸上捞月——白费功夫;白费劲
12、墙上挂棋盘——一个子儿留不住
13、青蛙笑蝌蚪——忘了自己从哪里来的
14、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15、水仙不开花——装蒜
16、愚公的'居处——开门见山
17、春天的毛毛雨——贵如油
18、伞兵跳伞——一落千丈
19、扇着扇子聊天——说风凉话
20、饭盒里盛稀饭——装糊凃
21、飞机上打拳——高手
22、列车上放广播——道听途说
23、半斤对八两——不相上下;彼此彼此
24、大热天穿皮袄——不是时候(比喻不合时宜。)
25、白糖拌蜜糖——甜上加甜(比喻好上加好)
26、百灵鸟碰到鹦鹉——会唱的遇上会说的
27、烧香赶走和尚--喧宾夺主(比喻次要的压倒主要的。)
28、吃了秤砣——铁心了(比喻下了决心了不可改变。)
29、苍蝇碰上蜘蛛网——有去无回(比喻遇到了险境,一去再也回不来)
30、出土的甘蔗——节节甜(比喻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31、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人辈出)
32、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都有(比喻心情复杂,一下难以说出来。)
33、猴子爬树——拿手戏(比喻擅长有把握。)
34、谷地里的高梁——冒尖儿(比喻非常突出,或露出苗头。)
35、关公进曹营——单刀直人(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36、躲过了老虎,又撞上了野牛———个比一个凶(比喻灾祸一个比一个严重。)
37、八月的天气——一会儿晴,一会儿雨(比喻人或事物多变,让人捉摸不透。
38、杀鸡用牛刀——小题大作
39、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40、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41、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42、(牛)角抹油——又尖又滑。
43、老(虎)嘴里拔牙——冒险。
44、(兔)子尾巴——长不了。
45、(龙)王跳海——回老家。
46、打(蛇)七寸——找要害。
47、(马)尾搓绳——不合股。
48、挂(羊)头卖狗肉——有名无实。
49、(猴)子照镜——得意忘形。
50、(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51、(狗)捉耗子——多管闲事。
52、(猪)八戒照镜子——里外小是人
53、刘备访贤——三顾茅庐
54、关公放曹操——念旧情
55、孔明斩魏延——借刀杀人
56、关公走麦城——死到临头
57、关老爷赴会——单刀直人
58、张飞古城骂关羽——误会
59、曹操杀华佗——以怨报德
60、诸葛亮隆中对策——先声夺人
61、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62、关公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
63、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64、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65、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66、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67、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68、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69、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70、芝麻开花——节节高
71、新官上任——三把火
72、瞎子点灯——白费蜡
73、推小车上台阶——一步一个坎
74、大姑娘坐轿——头一回
75、借了一角还十分——分文不差
76、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77、打破砂锅——问到底
78、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79、苦水里泡黄连——苦上加苦
80、放风筝断了线——没指望了
81、池塘里的风波——大不了
82、谈心不点灯——说黑话
83、提着马灯下矿井——步步深入
84、跳上舞台凑热闹——逢场作戏
85、推小车上台阶——一步一个坎
86、大姑娘坐轿——头一回
87、借了一角还十分——分文不差
88、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89、窗户边吹喇叭——名声在外
90、螃蟹过街——横行霸道
91、上鞋不用锥子——针(真)行
92、程咬金的斧头——就这三下子
93、聋子耳朵——摆设
94、二十一天不出鸡——坏蛋
95、冰糖煮黄莲——同甘共苦
96、八级工拜师傅——精益求精
97、大水淹了龙王庙——不认自家人
98、木匠带枷——自作自受
99、半夜三更放大炮——一鸣惊人
100、飞机上点灯——高明
小学二年级歇后语4小葱拌豆腐 —— 一清二白。
麻秆打狼 —— 两头害怕。
纸里包火 —— 瞒不住。
肉包子打狗 —— 有去无回。
门缝里看人 —— 把人看扁了。
三个臭皮匠 —— 顶个诸葛亮。
画蛇添足 —— 多此一举。
瞎子点灯 —— 白费蜡。
王婆卖瓜 —— 自卖自夸。
狗咬吕洞宾 —— 不识好人心。
谚语或歇后语
1、狐狸拜年——用心歹毒2、狐狸吵架——一派胡(狐)言
3、狐狸吃不到的葡萄——全是酸的
4、狐狸吃刺猬——下不了口
5、狐狸打马蜂——不知道厉害
6、狐狸戴草帽——不算人;不是人
7、狐狸的尾巴——藏不住
8、狐狸掉进污水池——又臊又臭
扩展资料:
歇后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
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小学二年级歇后语、谚语摘抄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
“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由来
据观测,在我国许多地方。如见蜘蛛张网,阴雨天气将会转晴。如见蜘蛛收网,天气将转为阴雨。
蜘蛛能预测天气,主要是因蜘蛛对空气中湿度变化反应相当灵敏,在蜘蛛尾部有许多小吐丝器,吐丝器部分既粘又凉,当阴雨天气来临时,由于空气中湿度大,水汽多,水汽易在蜘蛛吐丝器部分凝结成小水珠,这样蜘蛛吐丝时感到困难,便停止放丝而收网。相反,当空气中湿度变小天气转好时,蜘蛛吐丝顺利,便张网捕虫了。
另据研究,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频率的声音,当天气转晴时昆虫易活动,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蜘蛛蛛很快就会发觉,所以便添丝织网,准备捕捉。这正是民间用“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来观测天气晴雨的道理。
“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由来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
有一年,慈禧太后忽然得了重病,头痛,心痛,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急得满朝文武百官团团转。北京城里名医车载斗量,可是对西太后的病症,都束手无策。是没有本领吗?不是的,实在是责任太大,在用药上为难了,轻了不见效,重了怕万一失误,吃罪不起。所以,弄得慈禧太后的毛病一天危急一天,眼看就要横下来了。
新科状元是苏州人,奏了一本,说苏州有位祖传名医叫曹沧洲,绰号赛华佗,有妙手回春之术,将他请来,或许太后的福体可以转安。
曹沧州像个乡下佬,平常不欢喜开口,走路也是慢吞吞的。这天,他接到圣旨,顿时面如土色,抱着一家老小嚎啕大哭。他认定,西太后若不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是不会从京城到苏州来请他的,治不好西太后,医生要殉葬,自己这条命是有去无回了。可圣旨不能违拗,曹沧洲只好硬着头皮动身。他一到北京刚住下,就借口路上受了风寒,便卧床不起,其实生病是假:要摸慈禧太后生病的根子是真。头一件大事是查看她吃了些什么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慈禧太后每天吃的山珍海味不说,单是人参一项,日日恨不得泡在参汤里洗浴。还有燕窝、银耳,更是当饭吃。曹沧洲想到,医书上早有记载:“滋补过多,必然食阻中焦,中焦闭塞,危在旦夕。”找出病源,他的胆子大了,便去替慈禧太后看病了。
曹沧洲未用上好良药,单开了一味草头药,只写了五个大字:萝卜籽三钱。看得众御医当场发呆,个个舌头伸多长的,认为这个乡下郎中是进京来送死了。他们都懂药性,萝卜籽是括油的,西太后一向要滋补身体,这药分明不合西太后的心意,但是曹沧洲亲手撮药,亲手煎药,亲手送药到西太后的卧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后,这才回到住所休息。
西太后饮了三钱萝卜籽的药汤,当夜通了大便,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她第一件事就是感谢神医曹沧洲,见面后恩赐曹沧洲九品顶戴,还要他骑马巡游京城,曹沧洲得了皇封,回乡时人未到家,地方官已经替他造好了三进房子。从此后,他在家专门为地方上乡亲看病,不但施诊,还要送药。逢人就劝人多吃萝卜,日子久了,苏州便有了"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了。
还有,谚语为人们对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描述的简练语言,这个就是它的来源。。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乙、分道扬镳
甲、前怕狼,后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锅问到底
乙、刨根问底
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乙、一见锺情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
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例如:
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
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
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
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
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
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
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
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
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二,谚语和格言
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如:
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⑨墨是可以磨浓的
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①①人心齐,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
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
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
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
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
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
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
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
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如:
①不认这壶酒钱
②不知道哪头炕热
③蝉曳残声过别枝
④横挑鼻子竖挑眼
⑤眉毛胡子一把抓
⑥起大早,赶晚集
⑦求爷爷,告奶奶
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⑨摇头不算点头算
⑩中看不中吃
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①②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
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性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不同,而又无确定的术语,现在只是笼统地称为俗语,实在有必要把它跟谚语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
有的图书称之为“惯用语”,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却是“俚语”,如:背靠背、开夜车、乱弹琴、磨洋工、冤大头,等等。笔者以前在《俗语五千条》的前言中,曾用“熟语”来称呼描述性的俗语。熟语这一术语的定义,也不十分明确,有的辞典又把它当作高于俗语、成语的术语来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语”的读音近似,某些方言区甚至就是同音词,作为术语,自身有不足之处。再三斟酌,觉得不如用“俚语”来代替。
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
四,歇后语、俏皮话
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如:
①水仙不开花,装蒜(修饰词)
②猫哭耗子,假慈悲(修饰词组)
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
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
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性,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
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
③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没头没尾
⑤螃蟹过河,七手八脚
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
⑧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
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如:
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
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回答者:kgdxk - 董事长 十六级 9-5 18:49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回答者: 杨俊1981 - 探花 十级 4-9 19:52
我来评论>>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感谢呀!!!!!!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3 个人评价
好
66% (2) 不好
33% (1)
相关内容
谚语大全 谁有俗话大全和谚语大全,要带解释词 这是小学二年级训练计划里的作业,我明白意思,但不... 指导人生的谚语 谁知道气象谚语、生活谚语、和其他谚语?查看同主题问题:谚语 大全 解释
其他回答 共 1 条
这些谚语一看就懂,解释起来还复杂
太多了!
谚语第一缉
◆一等二*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
◆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谚语第二缉
◆一人说话全有理,两人说话见高低。
◆一正辟三邪,人正辟百邪。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一理通,百理融。
◆人怕没理,狗怕夹尾。
◆人怕理,马怕鞭。
◆人横有道理,马横有缰绳。
◆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不看人亲不亲,要看理顺不顺。
◆天上无云不下雨,世间无理事不成。
◆天下的弓都是弯的,世上的理都是直的。
◆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
◆无理心慌,有理胆壮。
◆牛无力拖横耙,人无理说横话。
◆认理不认人,不怕不了事。
◆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说。
◆水退石头在,好人说不坏。
◆以势服人口,以理服人心。
◆让人一寸,得理一尺。
◆有理说实话,没理说蛮话。
◆有理的想着说,没理的抢着说。
◆有理不怕势来压,人正不怕影子歪。
◆有理不在言高,有话说在面前。
◆有理不可丢,无理不可争。
◆有理赢,无理输。
◆有理摆到事上,好钢使到刃上。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有斧砍得树倒,有理说的不倒。
◆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会说。
◆吃饭吃米,说话说理。
◆吃人的嘴软,论人的理短。
◆吃要吃有味的,说要说有理的。
◆会走走不过影,会说说不过理。
◆舌头是肉长的,事实是铁打的。
◆灯不亮,要人拨;事不明,要人说。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好人争理,坏人争嘴。
◆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
◆好酒不怕酿,好人不怕讲。
◆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
◆走路怕暴雨,说话怕输理。
◆坛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
◆理不短,嘴不软。
◆菜没盐无味,话没理无力。
◆脚跑不过雨,嘴强不过理。
◆做事循天理,出言顺人心。
◆船稳不怕风大,有理通行天下。
◆煮饭要放米,讲话要讲理。
◆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
◆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
◆路是弯的,理是直的。
◆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路有千条,理只一条。
◆碾谷要碾出米来,说话要说出理来。
◆稻多打出米,人多讲出理。
◆劈柴看纹理,说话凭道理。
谚语第三缉
◆人有志,竹有节。
◆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
◆人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往大处看,鸟往高处飞。
◆人争气,火争焰,佛争一炷香。
◆人老心不老,身穷志不穷。
◆人要心强,树要皮硬。
◆人凭志气,虎凭威势。
◆人怕没志,树怕没皮。
◆人起心发,树起根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
◆山高流水长,志大精神
#二年级# 导语摘抄是指从文刊、文件等资料里阅读的时候 ,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歇后语、谚语摘抄》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歇后语摘抄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2、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现了原形
3、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4、朝着窗外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5、船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6、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有
7、打破沙锅——问到底
8、灯盏油干——火烧芯(心)
9、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10、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11、丢了西瓜捡芝麻——因小失大
12、冬水田里种麦子——怪栽(哉)
13、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14、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15、耗子的眼睛——只看一寸远
2.小学二年级谚语摘抄
1、谷雨下谷种,不敢往后等。2、开花过密,适当疏掉,全部保留,空耗养料。
3、靠天公,禾苗抽白一场空。
4、要想水果挂得好,还得蜜蜂把花咬。
5、谷雨有雨棉花肥,谷雨有雨好种棉。
6、地瓜栽壮秧,不栽嫩芽芽。
7、山岭薄地栽地瓜,高粱丰收在涝洼。
8、谷雨不种花,心头象蟹爬。
9、水稻水稻,无水无稻。
10、谷雨雨,蓑衣笠麻高挂起。
11、清明麻,谷雨花,立夏栽稻点芝麻。
12、谷雨打苞,立夏龇牙,小满半截仁,芒种见麦茬。
13、整秧田,不用问,田平如镜,泥烂如羹。
14、锄梦花,促棉发。
15、薄地地瓜旱地谷,涝洼地里种秫秫。
3.小学二年级歇后语摘抄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3、蚕豆开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打破砂锅————————问到底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7、虎落平阳————————被犬欺
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11、大海捞针————————没处寻
12、竹篮打水————————一场空
13、打开天窗————————说亮话
14、船到桥头————————自会直
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4.小学二年级歇后语摘抄
1、钉头碰钉子————————硬碰硬2、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3、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4、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5、猫哭耗子————————假慈悲
6、饺子破皮————————露了馅
7、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
8、对牛弹琴————————白费劲
9、八仙聚会————————神聊
10、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11、板上订钉————————跑不了
12、背鼓上门————————讨打
13、草把做灯————————粗心(芯)
14、竹笋出土————————节节高
15、菜刀切豆腐————————两面光
5.小学二年级谚语摘抄
立夏汗湿身,当日大雨淋。立夏蛇出洞,准备快防洪。
立夏小满青蛙叫,雨水也将到。
立夏小满,江河水满。
立夏见夏,立秋见秋。
立夏不下,小满不满,芒种不管。
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
立夏雨少,立冬雪好。
立夏落雨,谷米如雨。
立夏日下雨,夏至少雨。
立夏小满田水满,芒种夏至火烧天。
立夏雨,涨大水。
立夏下雨,九场大水。
立夏晴,雨淋淋。
立夏日晴,必有旱情。
立夏雷,六月旱。
立夏日鸣雷,早稻害虫多。
立夏不热,五谷不结。
立夏到夏至,热必有暴雨。
立夏后冷生风,热必有暴雨。
6.小学二年级谚语摘抄
1、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2、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3、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4、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5、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6、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7、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8、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9、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10、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11、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12、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13、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14、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15、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好了,今天关于“歇后语二年级”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歇后语二年级”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