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庄子秋水节录一原文及翻译

2.庄子天下篇原文及翻译

3.“今吾闻庄子之言,茫焉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的翻译

4.庄子名言精选(带翻译)

5.翻译名句: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庄子》名句及翻译_庄子名句及翻译及解释

《庄子·山木》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翻译: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伐木的人)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

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对待呢?”

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所以这样不能免于拘束与劳累。如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乐也就不是这样。没有赞誉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和作为度量,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传习,就不是这样的。

有聚合也就有离析,有成功也就有毁败;棱角锐利就会受到挫折,尊显就会受到倾覆,有为就会受到亏损,贤能就会受到谋算,而无能也会受到欺侮,怎么可以一定要偏滞于某一方面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恐怕还只有归向于自然吧!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自己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庄子之学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字,大多都是寓言。

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庄子》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在哲学方面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庄子秋水节录一原文及翻译

八下《庄子二则》的原文及翻译和注释如下:

一、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二、翻译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

《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的快乐。”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三、注释

1、冥:通“溟”,指海色深黑。“北冥”,北海。下文“南冥”,指南海。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2、鲲:传说中的大鱼。

3、鹏:本为古“凤”字,这里指传说中的大鸟。

4、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

5、垂:同“陲”,边际。

6、海运:海水运动。古有“六月海动”之说。海水运动的时候必有大风,因此大鹏可以乘风南行。

7、徙:迁移。

8、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9、《齐谐》:书名。出于齐国,多载诙谐怪异之事,故名“齐谐”。

10、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

《八下庄子二则》的赏析:

1、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庄子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在濠水的桥上感到鱼的快乐的,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

2、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庄子天下篇原文及翻译

庄子秋水节录一原文及翻译如下:

1、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iing)流之大,两(si)渚(zhu)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shao)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nan)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dai)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翻译: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众多的河流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在这个时候,河神非常高兴.沾沾自喜,认为天下所有盛美的东西都在自己的身上.顺着水流向东行进.到了渤海.

面向东看看不见水的尽头在这个时候,河神才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看法,抬头仰望着海神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说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

而且我还曾经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学识少,认为伯夷的节义轻.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到你的无边无际,我如果不到你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有学识的人所讥笑.

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今吾闻庄子之言,茫焉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的翻译

庄子天下篇原文及翻译如下: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

虽然,不该不遍①,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

②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注释

①该:完备。遍:全面。②判:割裂。察:“杀”音,破坏。

译文

在天下的年代,圣贤之道不再显明于世,道德也无法得到统一。天下的人都以一己之私自以为是。譬如耳目口舌,都有各自的用处,却不能相互取代;譬如百家的各种技艺,都有自己的专长,不过也只能适时而用。

虽然如此,那些不完备、不够全面的,都是一孔之见之人。他们割裂了天地的和美,离析了万物的常理,离散了古人的完美道德,很难具备天地的纯美,相称于神明的形容。

所以,内圣外王之道,暗淡而不显现,抑郁而不发扬,天下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都偏执于自己的方术。可悲啊,百家的学术走向一端而不知返回正道,必定无法与古人的道术相合!后世的学者,最为不幸的是看不到天地的纯美和古人的完美道德。古人的道术将被天下人割裂。

庄子名言精选(带翻译)

“今吾闻庄子之言,茫焉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的意思是:如今我听了庄子的言谈,感到十分茫然。不知是我的论辩比不上他呢,还是我的知识不如他呢?

该句出自《庄子-秋水》,原文节选如下:

今吾闻庄子之言,茫然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译文:

如今我听了庄子的言谈,感到十分茫然。不知是我的论辩比不上他呢,还是我的知识不如他呢?现在我已经没有办法再开口了,冒昧地向你请教其中的道理。”

扩展资料:

文章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

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翻译名句: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庄子名言精选(带翻译)

庄子的思想中包含了朴素辩证法因素,其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史记》用精练的几行字介绍了庄子,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 习古堂国学网精选了庄子的经典名言,加以翻译,供广大庄子爱好者学习欣赏。

1.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翻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3. 且夫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翻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4. 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翻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5.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翻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6.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7.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翻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8.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翻译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比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早2400年。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9.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庄子?人间世》

翻译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舞起它那两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图挡住滚滚前进的车轮。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强大。成语"螳臂当车"的典故由此而来,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10.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翻译生长在山上的树木,因为自然的需要而被砍伐,膏脂因为能照明而被燃烧,桂树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可以使用,因而被割皮。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有用有为必有害,无用无为才是福。阐发了常常被人忽视的"无用之用",蕴含朴素的辩证法。

11.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乎江湖。《庄子?大宗师》

翻译天久旱无雨,河水干涸了。许多鱼被困在河中滩地上,它们亲密地互相依靠着,嘴巴一张一合地吐着唾沫,来润湿它们的身体(藉以延缓生命,等待大雨降临),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 这里暗喻世人应忘掉生死,而游于大道之乡。 成语"相濡以沫"(也作"以沫相濡")源出于此。

12. 不以物挫志。《庄子?天地》

翻译因外物而扰乱自己的心志(这样,德性就没有了)。可玩物丧志。

13.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翻译: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说明纯正的人性就是人自然的本性,而仁义则不但不合人性,而且是伤性乱世的。

14.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翻译:孝顺的儿子不去巴结父母,贤良的忠臣不去奉承君主,这就是作贤臣、作孝子的境界了。叹世俗阿谀成风,叹世人大惑不可救,呼唤真正的孝子、贤臣。

15.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庄子?天道》

翻译:无为,就能够利用天下,而感到闲暇有余;有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以虚无、自然、无为,阐释无为之治。

16. 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翻译:天鹅并不天天沐浴,而羽毛却是洁白的;乌鸦并不天天暴晒,而羽毛却是乌黑的。万物出自本性,不能强行改变。

17. 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翻译: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18. 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翻译:人们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作神奇,把自己厌恶的东西当作臭腐;然而臭腐可以变化为神奇,神奇也可以变化为臭腐。所以说:"整个天下不过是一种气罢了。"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成语"化腐朽为神奇"源出于此。

19.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翻译:天地有伟大的造化和功德而不言语,春夏秋冬四季有分明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自然形成的道理而不解说。办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20.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翻译:竹笼是用来的,有人捕到了鱼却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却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有人领会了思想却忘了语言。以鱼、兔喻意,以筌、蹄喻言。强调得鱼得兔是目的,筌、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形象地说明了“得意忘言”的合理性。"得鱼忘筌"这一成语便由此而来。

21.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庄子?让王》

翻译: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

22. 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翻译:大寒季节到了,霜雪降临了,这时候更能显出松树和柏树的茂盛。“松柏之茂”喻君子品德高尚。

23.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翻译: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物质可无限分割。

24.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

翻译:有了机械,就会产生机巧之事;有了机巧之事,就会产生机巧之心;机巧之心放在胸中,就会破坏纯白的品质。不具备纯白的品质,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会被道所抛弃。功利机巧的确是坏事害人的东西。

25. 狙公赋 ,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庄子。齐物论》

翻译:有个养猴子的老人,把橡子分给猴子,对它们说:“早上给你们三升,晚上给你们四升,好么?”猴子们听了都发怒了。老人又说:“那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们都高兴了。庄子用“名实未亏”的道理,来比喻未达道者不能忘怀是非。成语“朝三暮四”便出于此,比喻反复无常。

26.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翻译:不知是庄周在梦里化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里化成了庄周呢?庄子现身说法,认为梦与觉并无不同,都是道的物化现象。因此,若要齐同物论,就必须首先破除有我之见,而与万物混为一体。

27.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翻译:脂膏烧完了,火种却流传下去,无穷无尽。此句以薪喻形,以火比喻精神。薪尽火传,是说形体虽死而精神永存。后以“薪尽火传”喻学业师徒相传。

28. 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骈拇》

翻译:野鸭的腿虽短,如果给它接上一段,它就会痛苦;仙鹤的腿虽然长,如果给他截去一段,它就会悲伤。说明强以为之,必然造成不幸和痛苦。成语“鹤长凫短”、“断鹤续凫”都出自这里。 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29.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翻译:君子之间的交情,淡薄如水,而小人之间的交情,看上去甘甜如酒。真朋友不言利。

30.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翻译: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不过一瞬间罢了。成语“白驹过隙”出此。人生知促,切勿浪费。

31. 正获之问于监市履希也,每下愈况。《庄子知北游》

翻译:有个名获的市官问屠夫关于检查大猪肥瘦的方法,(屠夫说),就是越往下腿踩就越明白。大道无所不在,越从低微的地方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每下愈况”从宋代就有人误作“每况愈下”。章士钊在《甲寅》周刊上发表的《孤桐杂记》中,也同样用错,遭到鲁迅的奚落。现多作“每况愈下”,表示情况越来越坏。

32.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

翻译:知识少的不了解知识多的,年寿短的,不了解年寿长的。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早晨生出晚上就死的菌和夏天出生秋天就死的昆虫因为年寿短而难以经历和知晓更多的事物。

33.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翻译:至人泯灭了物我的对立与区别,不再有“我”,神人听应自然,完全抛弃了“功业”的概念;圣人深明事理,完全抛弃了“声名”的桎梏。伟大的人不为自我、功业、声名所累。

3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

(翻译: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35. 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在宥》

(翻译:什么是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贵的,是天道;有为而劳累的,是人道。处于主宰地位的,是天道;臣于从属地位的,是人道。天道与人道之间相去甚远,不可以不明察。)

36.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天地》

(翻译:天地虽然广大,其按自性运动变化却是相同的;万物虽然众多,其循性自得却是一样的;民众虽然众多,其主宰者只有君主。君主以德为本而顺天道无为而成功。所以说,远古之君治理天下,行无为而治,顺应天道自然而已。)

37. 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刻意》

(翻译:所以说,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

38. 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刻意》

(翻译:悲痛与欢乐,会使德性流于邪僻;不忘喜怒,会以道为过错;陷入好恶,会丧失道德。 )

39. 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翻译: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注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40. 孔子曰:“……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之时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秋水》

(翻译:处在尧舜时代,天下没有困穷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有智慧;处在桀纣时代,天下没有通达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智慧,一切都是时运造成的呀。)

41. 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翻译:骷髅说:“死人,没有君在上面,没有臣在下面,也没有一年四季的操劳之事,放纵自如与天地同在,即使南面为王的乐趣,不能超过呵。”)

42. 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翻译:现在你修饰己智以惊醒愚昧,修养自身以显示别人卑污,光明炫赫的样子就象举着日月行走一样。)

43. 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翻译:志士有道德不得施行,是疲困;衣服破烂,鞋子磨穿,是贫穷,不是疲困,这是所谓没遭遇好世道。)

44. 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山木》

(翻译:阳朱说:“弟子们记住,品行贤德而又能去掉自以为贤的想法,哪里会不受爱戴呢!” )

45. 黄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知北游》

(翻译:道是不能获取的,德是不能达到的。仁可以去做,义可以所唾弃,礼是相互欺骗的。)

46.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翻译:天地有的美德而不言说,四时有明确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生成之理而不解说。圣人推究天地之美德而通达万物生成之理。)

47. 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翻译:形体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纯实之知,不坚持故见。)

48. 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庚桑楚》

(翻译:不知道吗?人说我愚昧。知道吗?反而危害我的身躯。不行仁,便伤害他人;行仁,反而又危害自身;不行义,便伤害他人;行义,反面危害自己。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49.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

(翻译:竹笼是用来的,捕到鱼就遗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捕到兔就遗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意识的,掌握了思想意识就忘了语言。我到哪里去寻找遗忘语言的人来和他交谈呢!)

50. 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

(翻译: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庄氏,名周,(一说子沐)。汉族,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后人即称之为“南华”,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1、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醇。

A gentleman's acquaintance is as light as water, and a villain's acquaintance is as sweet as alcohol.

白话译文: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

此文出自先秦·庄周《庄子》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Gentlemen differ from each other, and villains differ from each other.

白话译文:君子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能与他人保持一种友好和睦的关系,但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迎合对方以求和他人完全一致。小人在对细节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盲目地附和他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对他人抱有一种友好的态度。

此文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扩展资料

1、英国汉学家亚瑟·威利译著的英文版《庄子》中这句话的翻译是:

The friendship between men of virtue is light like water, yet affectionate;the friendship between men without virtue is sweet like wine, yet easily broken.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醇。

2、由英国汉学家Lau, D. C.译著的英文版《论语》中这句话的翻译是:

The gentleman aims at harmony, and not at uniformity. The mean man aims at uniformity, and not at harmony.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