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能介绍个比较另类的作家

2.《许三观卖血记》讽刺什么?

3.三观一致很重要的句子

4.你听过最干净的句子是什么?

5.描写和赞美学生的句子

6.以余华九十年代之前的代表作为例,谈谈先锋反叛传统的主要特征(高分求助)

余华经典句子眉毛_余华经典语句

无戒学堂IP营第二季打卡第89天,4275字,累计186445字

十三

麦收后,林祥福与田氏兄弟准备麦种,小美在屋门前缝制婴儿衣裳。

林祥福和田氏兄弟种下高粱和玉米,开始筹备婚礼,将所有的家具收拾如新,闪闪发亮。

林祥福请来裁缝给小美做了红袍和红缎绣花鞋,将四方桌改装成花轿,选了一个黄道吉日请小美坐进花轿,出门上了大路向李庄走去。

小美半路上要生产,田氏四兄弟抬着轿子在大路上狂奔。

林祥福抱着小美在大路上飞奔,几人在后面都追不上。小美生了个女儿。

十四

小美分娩后第3天,收生婆用草药热汤给婴儿洗浴以除灾免祸。

满月时,小美将剃头匠刮去的婴儿的胎发和眉毛用一块红布包裹起来。

秋天里一个黎明,林祥福被婴儿持续不断的啼哭惊醒,发现小美再次离开,没有拿走一根金条。

林祥福去钱庄将田地抵押换成银票,将大小黄鱼也换成银票和银元,去裁缝铺子里给婴儿做了两套四季衣裳、一个布兜和一个棉兜。

林祥福将一切告诉了田大,说要带上女儿追赶小美,将房契交给田大让他一家来住,若找到小美会给他来封信,若两年内不见来信就是他客死他乡,房屋就归田氏兄弟。

田大再三恳求将他带上有个照应,被林祥福拒绝。

三日后,林祥福将熟睡的女儿放入棉兜,背上那个庞大的包袱,跪在父母坟前发誓一定会把小美找回来。

十五

林祥福向南而行,一路打听小美的行踪,同时为女儿祈求奶水。

两天后,林祥福到了黄河边,却被告知毛驴不能渡河。

他将毛驴卖给驿站,临行前用心搅拌精料喂了毛驴。

夜色降临时,林祥福乘坐羊皮筏子横渡黄河,一路南下,换成了一辆又一辆马车,住过数不胜数的车店,经过许多吊桥、浮桥、梁桥和石拱桥,沿着运河向南而行,与冬天一起渡过了长江。

此后他在江南水乡的20多个城镇间穿梭,经过了冬天和春天,他向人们打听小美的家乡文城,但却没有人知道。

一天他走进一个叫沈店的城镇,来到码头,在船家和姑娘的对话里听出他们的腔调跟小美和阿强最初出现在他家门口时的一样,觉得自己来到文城了。

船家没有听说过文城,但他说话的腔调让林祥福仍抱希望,问船家来自何处,船家说溪镇,一个出门就遇水,抬脚得用船的地方。这话让林祥福想起阿强曾经这样说过自己的家乡,于是就说去溪镇。

十六

林祥福抱着女儿坐在船里,天空的晚霞和耕牛的哞哞声让他在幻象中看到了小美抱着女儿的最后情景。

突然刮起龙卷风,船家弃船而逃,林祥福只能坐在船里护住女儿。小船飞起来,破裂瓦解,他的身体随着船板的分裂飞出去,撞在什么上后昏了过去。

龙卷风过后,天亮时林祥福醒过来,发现包袱仍在身上,装着女儿的布兜却不翼而飞。

他惊慌地大声哭喊,来回奔跑着寻找女儿却一直没找到,就在他以为失去女儿的时候,发现挂在树枝上的布兜,小心翼翼地取下布兜抱到胸前,发现睡梦中的女儿打了个哈欠,他破涕为笑。

林祥福背着庞大的包袱,双手护着胸前布兜里的女儿,带着女儿失而复得的喜悦走进溪镇。

十七

林祥福护住布兜里的女儿在溪镇四处行走。他听到人们说话时与小美和阿强对话时一样的腔调,见到了兰印花布的头巾和满街的木屐,听到木屐在石板路上发出的敲打木琴般的声响,让他想起小美穿上木屐在他北方家中走动的情景。

他觉得这里很像阿强所说的文城,几次向人询问“这里是文城吗?”得到的回答都是“这是溪镇。”这里也没有人知道文城。

林祥福看到一个身影像是小美,他没有看清她的面容,只看清她穿着与小美旗袍的图案和颜色不一样的旗袍,身影像小美但比小美瘦。

林祥福跟随而去,走进一条狭长的小巷时身影没有了。他走进小巷,一扇虚掩之门打开了,一个女人身穿旗袍站在门内微笑着看着林祥福,说了一句他听不懂的话,她是那个身影但不是小美。

她热情地让他进去,林祥福走进去,不知道自己进入了私窝子,在她解开内衣时才知道自己来到什么地方了。他慌张地跳起来,抱起啼哭着的女儿拉开门栓跑下楼去,又满脸通红地跑回屋里,将几文铜钱放在椅子上转身消失在外面的小巷里。

十八

此后几天,林祥福继续在溪镇的街上游走寻找小美,却始终没找到。他离开溪镇时,一个陌生女子追上来,送给他红色绸缎的婴儿衣服和鞋帽后匆匆离去。

秋天时林祥福怀抱女儿离开溪镇向南而行,继续寻找那个名叫文成的城镇。他沿途打听,还是没人知道文成。他越往南走,听到的说话越不像小美和阿强对话时的腔调。他终止了旅程,觉得溪镇最像阿强所说的文城,他意识到阿强说的文城和阿强、小美的名字都是的。他心里凄凉想回家去了。

女儿改变了林祥福的想法,他决定重回溪镇,他相信阿强说的文城就是溪镇,他要在溪镇日复一日等待小美出现。林祥福转身向北而行,在冬天飞扬的雪花里,再次走进溪镇。

十九

大雪下了18天。林祥福抱着女儿,在见不到人影的街上前行,为饥饿女儿寻找奶水。听到两旁房屋里有婴儿哭声就会去敲开那家的屋门,手掌上放一文铜钱,乞求正在哺乳的女人喂饱女儿。

溪镇的人们因为雪冻而悲观,常在林福祥福推门而入时问他雪什么时候才会停,他摇头表示不知道知道。

林祥福抱着女儿走遍了溪镇,有一天婴儿的哭声指引他到了溪镇商会会长顾益民——一个在溪镇说一不二的人的家里。

顾益民正跟十多个在溪镇有身份的人议论持续了15天的雪冻的事情,林祥福伸出放有一文钱的右手说明来意,顾益民就让人叫来奶妈。奶妈没拿他的钱,接过女儿回了房间。后来奶妈出来将吃饱后已经睡着的女儿交给林祥福,依然没拿他的钱,让他有些苦恼。

顾益民等人决定拿出三牲祭拜苍天。

此后三天,林祥福抱着饥饿中的女儿走到城隍阁前的空地时看到了溪镇生机。

第一天,几十个人在雪中瑟瑟发抖,第二天,里面挤满跪拜的人,殿上摆在一个大坛,燔烧三牲。第三天,城隍阁外的空地上跪下了一百多个祭天的男女,身体随着阁中雅音齐奏一起一伏。

二十

这一天因为孩子的哭声林祥福认识了陈永良,感受到了温馨的家庭气息,生出如自己遭遇不测,女儿是否可以留在这户人家的念头。

陈永良是外乡人,因旱灾一路南下,靠打短工为生,直到两年前遇上顾益民才结束漂泊,在溪镇住下来。

林祥福从陈永良的讲述里,知道了顾益民就是4天前见到的那个清瘦男子。

林祥福告诉陈永良自己也是从北边过来的,以前学过木工,陈永良羡慕他学的是硬木,他说木工只有分门别类,没有高低之分。陈永良对他很有好感,觉得他是见过世面的人。

林祥福在陈永良家里倍感温暖。李美莲递给他一碗热气蒸腾的汤粥,他知道这粥在雪冻时意味着什么,将粥全部喂给了他们的大儿子,离开时将两文铜钱悄悄放在凳子上。

李美莲问起孩子的名字,林祥福说她吃的是百家奶就叫林百家。

陈永良夫妇挽留林祥福在这里住下来,免得孩子冻病。林祥福想到才刚认识他们就没有留下,在淹没了膝盖的积雪中艰难前行。最后林祥福因为女儿持续啼哭再次来到他们家中,此后就住了下来。

林祥福的女儿发烧了,连奶都吃不下。他抱着女儿坐在炭火前,悲哀地感到,一旦女儿离去,那么她在人间的日子也就屈指可数了。李美莲安慰他每个孩子都会有病有灾。

黎明时分女儿退烧了,李美莲给孩子喂奶,饥饿的婴儿发出响亮地吮吸声,林祥福泪流满面。陈永良打开屋门,旭日的光芒迎面打来。

二十一

林祥福留了下来,在溪镇扎下了根。

林祥福施展起了他的木工手艺,将陈永良家变形破损的门窗收拾一新,替隔壁邻居家收拾了变形破损的门窗,他的木工手艺声名鹊起,一人忙不过来,陈永良也加入进来,两人联手活干得又快又好,商量继续做下去,开始走街串户修理门窗。

他一直寻找小美,他与陈永良几乎走遍溪镇人家没有发现小美的痕迹,只有无人的空屋没有进去。他想借修理门窗进去看看,可是撬开门锁确实不妥,只能做罢。

二十二

林祥福与陈永良的木工手艺在溪镇流传开来,人们搬来许多破旧木器看林祥福把他们收拾一新。有人来定做新家具,林祥福就提议开设一家木器社,再在空地上盖两排楼房。

陈永良担心盖房缺乏资金,林福祥从女儿的衣服里摸出一个布包,从里面取出抵押田地和金条所换的12张银票递给陈永亮。

陈永亮问他为何将银票放在女儿衣服里,他说银票要是丢了,他和女儿就不能活下去了。陈永亮说要是女儿丢了呢,林祥福说女儿丢了我还要银票干什么?

半年后,两排双层的青砖灰瓦楼房拔地而起,并用围墙围住。楼上住两家人,楼下是木器社、杂物间、厨房和仓库。

陈永良请风水先生选了黄道吉日,木器社开张和两家乔迁同日进行。

顾益民带了鞭炮也来了,对他俩说:你们在这里落地生根了。

顾益民看见林祥福的女儿,问起她的名字,林祥福说:“她是吃百家奶过来的,因此叫林百家。”

李美莲对李祥福说该去找个合适人家的女人为孩子找个妈。

林祥福说她就是孩子的妈。

二十三

林祥福给田大写信说了自己的经历,说暂时不会回家,要在这里等小美,让田大给父母和祖上的坟墓除草添土。

晚上林祥福因为白天李美莲的话想起与小美曾经的幸福生活,想起那个似曾相识的身影。

他出了门找到那条狭窄的小巷,寻着一股鱼腥味进了那个屋子。那个年轻女子说她叫翠萍,带他进了楼上的房间,林祥福虽然有了生理冲动,但尝试多次也没有成功,最后给了女子一块银元。

林祥福感到从未有过的疲惫,回了新居没脱衣服就睡了过去,一直睡到第二天下午,醒来后就听到女儿在楼下的笑声。

晚饭后,林祥福带着女儿走过溪镇的七条街巷,他告诉女儿不会娶妻纳妾了,他往后的一切都是为了林百家。

二十四

林祥福和陈永良将木器社的招牌挂在院门口,将各类木器的尺寸价格确定下来,用小楷抄在宣纸上裱好挂在木器社进门的墙上。

木器社生意蒸蒸日上,两人忙里忙外迎接不暇商量招收工人。林祥福写了招工启事张贴在溪镇各个街角。

田大认出招工启事上的字迹,在确定了写字的人叫林祥福后来到楼房前。李美莲以为是叫花子就给他盛了碗饭,他说里面说话的人像是他家少爷。

林祥福出来后认出是田大,田大带来了房契和田里两年的收成换成的小金条。

田大看到林百家说她长得像少奶奶。

第二天林祥福给田大剪了头发刮了胡子,又给他做了一身单衣和棉衣,让他多住些日子。

田大住了三天就开始编草鞋准备回去,林祥福就让李美莲多准备些食物,自己给他买了根拐杖。

林祥福给了田大六张银票让他把抵押的田地赎回来,将房契给田大,让他回去替自己照看田地、房屋和祖坟,房屋让他住着,田里收成归他们五兄弟,说自己总有一天要回去。

田大拜托陈永亮和李美莲照顾好他家少爷,林祥福将他送到溪镇码头,小舟撑开时他哭着说:少爷,您早点回来。

二十五

10年过去了,林祥福没有停止对小美的寻找,觉得某处空屋就是小美和阿强的,他要等他们回来。

此时林祥福已拥有万亩荡1000多亩田地,盖起了新的木器社还有仓库。

清王朝坍塌后流窜在万亩荡的土匪与日俱增,土匪打家劫舍让生活在万亩荡的大户人家贱卖土地搬入沈店或者溪镇居住。

顾益民没了昔日的意气风发,时局的动荡让他忧心忡忡。林祥福也开始显露出生命的疲惫,出现了咳嗽的声音。

两人商量起子女定亲典礼的事宜,商定将典礼放在腊月十二进行。

谁能介绍个比较另类的作家

《第七天》 余华

这本书描绘的是主人公杨飞死之后在人间以及另外一个世界徘徊的七天。通过主人公在死后世界徘徊的七天,回忆了他死之前的人和事

第一天写的是他死之后去的殡仪馆见到的一些事情,为后面几天看到的事情做了铺垫

第二天写了他死的原因,回忆了他跟前妻从相识到相知,结婚,又离婚,再到前妻死去的情景。

第二天写的是他的出生,他是出生在火车上,被铁路工人收养长大的。

第四天接着写的是他见到的他们那个城市男扮女装的李姓警察的故事

第五天写的是他来到死后世界“死无葬身之地”见到的死去的人。

第六天写的是洗头情侣之间因欺骗对方而女方死了的故事

第七天写了洗头情侣从认识到在一起的故事,以及主人公见到了父亲。

作者写的这本书,是从人死后的看到的视角去写的,书中处处有伏笔,比如主人公进殡仪馆见到的那个穿着蓝色衣服的人就是主人一直苦苦寻找的父亲。在“死无葬身之地”见到的肖庆就是死于主人公刚出出租屋时听到的那起。主人公在与家人相见时,社会舆论转向的男扮女装的卖*者就是后来在“死无葬身之地”见到的李姓。这些我们看似正常且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作者就是用好了这些细节,进行铺垫。

在这部书中,无处不在反映着当时混乱、贪官贪污、无能、百姓贫穷的社会背景。

比如主人公去的那个谭家鑫开的餐馆,餐馆里面看起来每天人来人往,但大多数都是官员去那里白吃白喝,赊账让其他民营企业去还账。 在死后世界,餐馆老板谭家鑫也说,“这里没有公安、消防、卫生、工商、税务这些部门”“在那边开一家餐馆,消防会拖上你一两年,说你的餐馆有火灾隐患;卫生会拖上你一两年,说你卫生条件不合格。你只有给他们送钱送礼了,他们才允许你开业。”可见,当时的官员都不是真正在为人民办事,都是在为钱办事,只有你给钱送礼了,事情才好做。这一现象,在李姓杀警察那里也能看出来。李姓在去警察局的时候,并没有人拦住他,都以为他是来送礼的,没想到他是来的。说明当时很多人向这种部门送过很多礼。

《第七天》这本书里面的文字,没有一个是多余的,每个文字都有他独特的意义及表达的意思。读这本书时,我被主人公的父亲杨金彪对孩子的好,工作的认真打动了。虽然当时的条件很幸苦,但父亲还是养育了杨飞,还让杨飞上了大学。在亲生父母找到杨飞,并要将杨飞接回北方住时,父亲没有反对,反而支持,只要对孩子好的,他都支持。这是一位很伟大的父亲。另外一个很打动我的地方是洗头工鼠妹不管生活多么艰难,都没有抛弃男朋友伍超,不管是住在地下防空洞,还是深夜饥饿出去乞讨面包,在别的男人的诱惑面前,也没有丢下男友。现在社会上,这种长得漂亮,肯吃苦,又不拜金的女孩已经不多了。

整理的一些经典好句:

1)我对他说,走过去吧,那里的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死而平等。

他问:“那里是什么地方?”

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2)如果你的世界,没有痛苦的害怕,没有尊严的担忧,没有富贵的贫贱,没有暖寒的交替,没有外貌的困扰,没有男女的区别,没有你我之分,没有生死顾虑,你才会离“真正的活着”越来越近。

3)我意识到四周充满欢声笑语,他们都在快乐地吃着喝着,同时快乐地数落起了那个离去世界里的毒大米、毒奶粉、毒馒头、鸡蛋、皮革奶、石膏面条、化学火锅、大便臭豆腐、苏丹红、地沟油。

4)他停顿了一下问我:“为什么眉毛要长在眼睛上面?“

“为什么?“

“为了挡汗水。”

5)我父亲痛苦不堪,他就像是一条情感湿润的毛巾,我和这位姑娘抓住这条毛巾的两端使劲绞着,直到把里面的情感绞干为止。

6)他们说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

7)有墓地的得到安息,没有墓地的得到永生,你说哪个更好?

8)我在情感上的愚钝,就像是门窗紧闭的屋子,虽然爱情的脚步在屋前走过去又走过来,我也听到了,可是我觉得那是路过的脚步,那是走向别人的脚步,直到有一天,这个脚步停留在这里,然后门铃响了。

9)无论多么美好的体验都会成为过去,无论多么深切的悲哀也会落在昨天,一如时光的流逝毫不留情。 生命就像是一个疗伤的过程,我们受伤,痊愈,再受伤,再痊愈。

每一次痊愈好像都是为了迎接下一次的受伤。或许总要彻彻底底的绝望一次,才能重新再活一次。

《许三观卖血记》讽刺什么?

想积极的啊。

其实余华也凑合。

活着真好!!

真实阐述,

我就高二看的,

对我影响很大。

活着不容易,

所以才能更好的活下去。

也有一定积极影响吧。

余华。

他不像王朔那么贫,那样讽刺社会。

但是他的无不是对社会的一种针砭!!

代表作《活者》应该是当代最好的。

先锋的余华在语言、结构、叙述方面为中国当代文学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但是正如评论家谢有顺曾经说过的,暴力是余华对这个世界之本质的基本指证,它也是贯穿余华始终的一个主词。一个叫皮皮的孩子,他激动又娴熟地摔死了自己的堂弟(《现实一种》)。它“记录了我曾经有过的疯狂,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间如波涛般涌动着,这是从噩梦出发抵达

梦魇的叙述。为此,当时有人认为我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碴子。”(余华)余华笔下的暴力叙事,最具思想穿透力。但显然,这种手法过于惨烈疯狂,当暴力与血腥完完全全遮盖了人性的其它任何可能性的时候,绝望确实已经不可能存在了,这与他后来在《活着》中写道的“绝望的不存在”其实是相互呼应的。

当活着消解了苦难《活着》(长篇)

《活着》为余华带来了巨大的声誉。《活着》以类似福克纳的温和手法,为中国人的苦难找到了一个平衡支点,为福贵漫长健忘的一生找到了活着的最佳理由。《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同时,活着“是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但殊不知,不加区分地去盲目忍受的习惯,正夜以继日地磨灭我们的精神。现在回过头去读《活着》,可以看出它非一般的现实主义,甚至带有自然主义的某些气息,但是,余华写独特的技术魅力,尤其是才华横溢的语言操纵能力、天才的想像力,掩盖了这一切。我们可以试着问作者,苦难是我们必须忍受的生活馈赠吗?

真相就是力量《许三观卖血记》(长篇)

1998年1月份的法国《读书》杂志曾经给予《许三观卖血记》这样的评价:“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是外表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一位青年评论家曾经对许三观的幸福产生过怀疑:“对于这样毫无存在自觉的被动生存者,他们有什么幸福和快乐可言呢?”同样的,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存在的自觉,那么有什么幸福和快乐可言呢?但是,如果把幸福与快乐隔离出去,《许三观卖血记》也许正好道出了中国人生存的真相。许三观一生都在追求平等,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是比眉毛长。”余华笔下的许三观比《活着》的福贵更具悲怆味道,面对比生活更本质更真实的现实,读着读着,就能呛出眼泪,甚至会咳出些血来。

没有一个人生是可替代的《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随笔集)

在写的停顿期间,余华寻找到另一种叙述的方式,即散文的言说,这种叙述方式又为他的叙事起着递进增补的作用,比如说《兄弟》叙事风格的变化,写到失控的未知的大长篇,都部分得益于他在散文文体内的不断思考。除了《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他还写了《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余华是少有的,能将语言的精致与朴素、内涵的冷静与热情、情感的温暖与美丽几近完美地结合起来的当代作家。一个躲在麦田里逃避父亲惩罚的孩子,曾经是江南小镇上的牙医,最终成为当代大家……从三十五篇随笔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生奇怪的旅程,确实像余华自己所说的,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余华对文学的敬畏与热爱,正是他不断求变的动力。

三观一致很重要的句子

《许三观卖血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许三观卖血记》?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它的讽刺意味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以精雕的细节来自然流露,同时,它讽刺手法灵活多样。

以许三观的“卖血”活动贯穿全篇。通过许三观不断面对危机,来展现他“卖血”前后所遭遇的人和事,直接秉承了《儒林外史》的嘲讽世情、讥刺时弊的传统。作者对作品中的每个人物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讽刺。

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情节线索,而是以民间的日常生活画面作为主体,民间的混沌、民间的朴素、民间的粗糙甚至民间的狡猾呈现出它原始的生机与魅力。

相关内容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

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

你听过最干净的句子是什么?

有人心易变,三头五年就面目全非;有人心如止水,十万八千里走过,初心不改。

有的批评是真心想你好,有的批评是看不得你好。那些真心想你好的,你要珍惜;看不得你好的,你又何必放在心里?

真理喜欢批评,因为经过批评,真理就会取胜;谬误害怕批评,因为经过批评,谬误就要失败。

做自己的一个冷眼旁观者和批评者,这是一种修养,它可以使我们保持某种清醒,避免落入自命不凡或者顾影自怜的可笑复可悲的境地。

当你说你不自由时,不是指你失去了做什么的自由,而是你想做的事得不到别人足够的认同,那带给你精神上或道德上的压力,于是你觉得被压迫,被妨碍,被剥夺,翅膀长在你的肩上,太在乎别人对于飞行姿势的批评,所以你飞不起来。

真是可怜,当狼遇到老虎的时候,是不会叫的。只有那无知的初生牛犊,才会大声叫唤。因为无知而喊出的批评,是最虚弱最幼稚的。

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 ”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评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你要批评指点四周风景,你首先要爬上屋顶。

批评一件你不了解的事情,比赞美它更可恶。

说到底,人生在世冰霜苦旅、得失流离,到头来,真正能令人慰藉的,也无非就是朴朴素素求碗热汤喝。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有什么拿不准的就保持沉默。

做人呐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啦。

相爱容易,因为五官;相处不易,因为三观。

描写和赞美学生的句子

1、问:“奶奶,重男轻女是什么意思啊?”答:“意思就是重的男孩子拿,轻的女孩子拿。”

2、来时如露,去时如电,留不住的始终是刹那芳华。

3、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心中渐渐有了一分明白,如月光泻地。

4、旬月里来去,日子都是可以歌唱的旧事。—— 林徽因

5、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 —— 杨靖宇

6、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温暖的。 —— 萧楚女

7、爱的初衷,是让对方快乐。别用爱,剥夺了自由。

8、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海子

9、人生一世,草生一春。来如风雨,去似微尘。——《增广贤文》

10、故事的开头,多是惊鸿一瞥,然后一眼万年。故事的结局,多是渐行渐远,江湖不见。——关东野客

11、我们这一生很短,我们终将会失去它,所以不妨大胆一点,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次梦,不妨大胆一点,有很多事没有答案。——《大鱼海棠》

12、如果以后再也见不到你, 那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in case I don't see you,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and good evening。——楚门的世界

13、只要明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冬雪终会慢慢融化,春雷定将滚滚到来。——汪国真

14、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北岛

15、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间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林徽因

16、地球正一点点地疏离月亮 , 据说每一百万年就会陌生一秒,早在25亿年前,我们便开始了漫长的别离。

17、天地不过是飘摇的逆旅,昼夜不过是光阴的门户。——《花镜》

18、你携风而来,如花绽放;于雪色之间,揽月而上。至此,世间所谓的风花雪月,皆与你有关。

19、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比尔德

20、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21、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张枣

22、丢失的日子如融化在人群里的好姑娘,我看着她沿途美丽下去,嫁给了别人。——《九万字》

23、剑未佩妥,出门已是江湖:千帆过尽,归来仍是少年。

24、星星应该哈哈大笑,反正宇宙是个偏僻的地方。——帕斯捷尔纳克

25、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汪曾祺

26、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村上春树

27、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余华

28、我的迷茫和胆怯也一直都在,但我告诉自己,就算是万丈深渊,走下去也是前程万里。——木心

29、使人变渺小的感情可耻,使人变孩子的感情可贵。——雨果《悲惨世界》

30、如果我们没有忘记过去,从来都不是因为怀念别人,而是怀念过去岁月中的自己。——飘阿兮

1.风和日暖,令人愿意永远活下去。——朱生豪

2.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可爱。——朱生豪

3.你哭也好,说也好,懒也好,我都喜欢你。——王小波

4.今天起来看见太阳光,心里有一点高兴。——王小波

5.后海有树的院子,夏代有工的玉,此时此刻的云,二十来岁的你。——冯唐

6.你的裙子怎么穿,你的眉毛怎么弯,你的头发怎么盘,记不清你,所以要见你要再见你。——冯唐

7.她可以退色,可以枯萎,怎么样都可以。但我只望她一眼,万般柔情,便涌上心头。——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

8.刚刚好,看见你幸福的样子,于是幸福着你的幸福。——村上春树《南境以南太阳以西》

9.当我拥有你,带会样一论是在百货公司买领好打,不出起夫里是在厨房收拾一尾鱼,我就得生觉得幸福。爱像一股暖流滋润第道自去我。当我向物去你,即里还成说面对鸟语花香我也兴味索到只不。一切显得落寞,虚空。善于感知的心向物大得迟钝,甚于真每带会样一法捕捉自己的灵魂。向物去了恋人是悲伤的,更年上人难过的是迷向物了一颗心。——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10.在遇见她以前,我从未想过结婚的事。和她在一起这么多年,我也从未想过娶别的女人。——钱钟书

11.你问我爱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张爱玲

12.你是我写错的一首诗,钢笔插进心脏,阳光穿透胸膛,自山巅而落,写最后一行。——张嘉佳

13.你的眉目笑语使我病了一场,热势退尽,还我寂寞的 健康 。——木心

1、

原来扑面的热情,只不过是一时兴起。

2、

想活在云里雾里光影里,唯独不想活在现世里。 ”

3、

时间真好,证明该留下的,也证明该离开的。

4、

有些风景 只适合喜欢却不能收藏。就像有的人只适合遇见,不适合牵手一样。

5、

不得不承认,时间真的改变了很多很多!有一些事再一些失望以后就想通了,委屈受多了,给我再多糖也不行!

6、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既然来了,我得开心。

7、

我们不得不接受和某个人的分别,因为我们都有更重要的事去做,更重要的人去见。”

8、

做个安静细微的人,于角落里独自我们不得不接受和某个人的分别,因为我们都有更重要的事去做,更重要的人去见。”,默默悦人,悄悄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9、

有生之年,边拥有边清零,慢慢变好才是给自己的最好礼物。白头有说有笑,晚上睡个好觉。但愿日子清净,抬头遇见的都是柔情。

10、

所得,所不得,皆不如心安理得。

11、

不管多煎熬,人生都应该眼眉带笑。

12、

做个清欢颜淡的人,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13、

然而世事千帆而过,路的尽头终会是温柔和月光。

14、

每个人被命运碾压的疼痛感都是一样的。

15、

谁不是一边燃一边丧,一边拼命一边又不想活了。

16、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17、

愿清凉自在,得到不匮竭的源泉、不熄灭的灯。

——庆山《镜湖》

18、

若可以赊账,谁能赊我一段年华,待来生的来生,我再行还上。

——李丹崖《人生有味是清欢》

19、

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

——沈复《浮生六记》

20、

心之何如,

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

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

除了自渡,

他人爱莫能助。

——三毛

21、

愿此生终老温柔,白云不羡仙乡。

——洪升《长生殿》

以余华九十年代之前的代表作为例,谈谈先锋反叛传统的主要特征(高分求助)

小组长余华个儿不高也不矮,看上去平平常常的,可执行起公务来,一点不含糊。

 一天早上,我把作业本交给余华,她接过去,低下头非常认真地看着。我暗自发笑:我的作业还用查,保质保量,班优校优。谁知我高兴得太早了,余华拉了我一下,打趣地说:“喂,你太节约了,写字舍不得钢笔水,还偷工减料!”这些话说得我莫名其妙。她像是看出了我的心思,用手指着作业本,一本正经地说:“你看看,‘猎犬’的‘犬’字写成了‘大小’的‘大’;‘未来’的‘未’字第二笔写短了;数学的第三题少了一个小数点。你要赶快改过来!”唉,这个“芝麻官”可真厉害,我只好一边苦笑,一边一笔一画地改正。

 我的同学龙宪,长着黑灵灵的眼睛,秀秀气气的脸,左嘴角上有一颗黑痣,笑起来还带点儿小酒窝。他喜欢穿一身蓝衣服,总是干干净净的。有时,看见他掏出小手帕来,也是折叠得有棱有角、整整齐齐的,难怪同学们都叫他“斯文人”。

 她叫王卉,圆圆的脸,眼睛很亮,像两颗黑葡萄,嘴巴老是嘟着,一生气,可以挂个油瓶儿,眉毛浓浓的。王卉在我们班可算“大”干部——副班长。她学习勤奋努力,成绩一直很拔尖,称得上是泼辣的班长了。她不但会管人,而且很聪明,常用“分角色朗读”、“男女分读比赛”等来领我们朗读,使我们读得津津有味。不过,她有个毛病,和别人争论问题时自己从不认错。

 跨进校门后,我就更爱唱歌了。每次上音乐课,我的内心总有一股难以抑制的喜悦,迫使我认真地跟着老师学唱。课后,我还一遍一遍地唱,直唱到熟练为止。在家里,我常打开收录机,听歌星们的'演唱。他们的歌声,真是行云流水,悦耳动听,深深吸引着我的心。我的心中,播下了当一名歌手的理想。但是我知道,这颗要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是要付出辛勤的汗水的。

 他头戴草帽,左手托着书,右手举着一根长长的竹竿,正漫不经心地向河面上成群的鸭子挥舞着。他黝黑发亮的脸上,不时露出一丝会心的微笑,他是我那上中学的哥哥,暑劳动也不忘啃书本。

 乐春红是四年级时从天星桥转来的渔家女娃,黑里透红的皮肤,微微上翘的嘴唇,不时露出一排洁白而整齐的牙齿。

 我的姐姐比我大8岁,是个大学生。她圆圆的脸,柳叶眉下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充满朝气。姐姐对待学习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的精神和关心他人的好品质使我十分敬佩。

 我们班转来一位拄着双拐的同学。他和我同桌,个子不高,脸色白净,一双明亮的眼睛,却充满着忧郁。

 他一天到晚很少说话,总是一个人闷闷地坐在那里,我有些不喜欢他,给他起了个外号:“拐子”。

 我姓高,名浩,今年12岁,在杭州学军小学五年级读书。我嘛,圆圆的脸,柳叶眉毛,眼睛不太大,但睫毛很长。高高的鼻梁,招风耳,嘴挺大,一唱歌,那嘴就显得更大了,亲戚们总是叫我的小名——毛毛。

在余华的先锋中确实有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然而,要清楚地梳理二者之间的复杂联系又不是能轻易办到的。尽管我们从余华先锋的写作和写作精神中能打捞到有关传统文化的只言片语,但感觉始终是在传统文化及文学中寻找其与先锋的契合点,使得对先锋的论述多少显得有些游离之感。因此,要从根本上洞悉余华先锋与传统的联系,就不能回避对先锋本身的论述。只有当我们从写作立场上论证了先锋写作本身所具有的传

统性之时,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在此,需要进一步澄清的是笔者无意(实际上也无力)撼动有关“先锋派”反抗传统的文学史定论,而只是想对先锋所反抗的传统作一番细致的考察,从传统所认定的“传统”中辨析出正统与异端,中心与边缘,从而为论述先锋及先锋姿态在写作立场上的传统性提供理论支持。在此,笔者只是想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观照方式,而不是颠覆已有的文学史框架。

(一)反抗正统:一种基于传统的写作立场

先锋,是以其反叛性和异质性闻名于世的,而它的这种反叛与异质正是体现在反抗传统之上的。然而,如上文所言,先锋在反抗传统的同时,其文本内部又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痕,即随处可见的传统阴影一次次颠覆着有关先锋反抗传统的神话。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前文所言及的传统作一番细致的辨析。

陈思和先生曾指出,传统有大小之分。“大传统为上层社会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它的背景是国家权力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控制能力,所以常常凭借权力以呈现自己(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包括钦定史书经籍,八股科举制度,纲常教育等),并通过学校教育和正规出版机构来传播。而小传统是指民间(特别是农村)流行的通俗文化传统,它的活动背景往往是国家权力不能完全控制或者控制力相对薄弱的边缘地带。就文化形态而言,它有意回避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思维定势,用民间的眼光来看待现实,更多的注意表达下层社会,尤其是农村宗族社会形态下的生活面貌。”在此,陈思和先生所提出的大小传统实际上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正统与边缘文化传统。相对于正统的主流地位而言,边缘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被压抑的地位,然而在一个社会出现价值失范、文化转型时,被压抑的边缘文化就会伺机而起,反抗正统。因此,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反抗正统也是一个光荣的传统。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斗争的复杂体。在儒与法,儒与道,儒与墨,理学与心学,士大夫文化与民间文化之间都充满了矛盾和斗争。然而,也正是这些矛盾与斗争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更新。而那些不屈的灵魂们则用自己的血泪在中国文化那斑驳而苍老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印迹———叛逆的传统。愤世嫉俗的庄子,“以‘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愤激之词批判社会,攻击权贵,在文化人批判政治方面写下了光辉的一

笔”,而弃官归隐的陶渊明,佯狂避官的阮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都表现出了士大夫远离儒家思想的叛逆倾向。至于王充在《论衡》中“问孔”、“刺孟”,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对封建君王的批判,对“无君”思想的鼓吹和期待,则是古代思想家倡导批判精神、质疑权威、反抗正统的可贵证明。“而那些在乱世之中及时行乐的人们,那些在‘狂禅之风’的影响下放浪形骸的名士们”,“更是以惊世骇俗的生活方式叛逆了伦常礼教。”由此可见,反抗正统本来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在新时期的文化转型中,这一传统更多地为先锋派作家所继承。

我们再来看看先锋浪潮中的余华,他的写作立场与其说是反抗传统,还不如说是反抗正统,惟其反抗才使其获得先锋的美名,也正因为他的反抗又使其落入反抗正统的中

国文化传统之中。如在他的中篇《世事如烟》中,中国文化体系中处于至高地位的道德受到了颠覆性的挑战,百善之首的“孝”被逆转:九十多岁的“先生”靠克儿子的寿以苟延自己的生命,奸*幼女以阴补阳;六十多岁的哭丧婆与十六岁的孙子同床并怀有身孕;另一个无耻的父亲卖掉六个女儿以获利,最小的女儿自杀后灵魂也被他讨价还价地出售。“在这世界中充满的是父辈剥夺子女辈的生存权利,用过去扼杀现在。”另外在《一九八

六年》、《往事与刑罚》中,历史的印痕全是酷行与。中国文化中意义权威最高的文本———历史,在余华的笔下被剥去了崇高的光环,从而显露出盲目残杀的原形。于是,正统被揭露与嘲讽,权威被拆解与颠覆。然而先锋余华正是以其反抗正统的决绝姿态在写作立场上与传统发生联系的。

(二)恪守边缘:一种服务于反抗的斗争策略

如前文所云,先锋是以反抗正统为己任的,也正是这种被纳入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反抗性为本文论证余华先锋的传统性提供了理论支持。当然,我们还需对余华反抗正统时所运用的武器作一番考察。亦如前文所云,由于西方话语的强势介入,年轻的先锋作家在选择反抗武器时更倾向于“言必称西方”。于是在余华的先锋中随处可见的是“冷漠叙述”、仿梦笔调、语言的能指化、人物的符号化等西式文本策略。然而,这些西方话语对于本土的先锋来说终究只具有方法论的借鉴意义,而不具备本体论的参照价值。正如王富仁先生所言:“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只能是在中国作家的现实生活感受中升华起来的”,“而不会仅仅从西方文学作品的影响下直接产生出来。”因此,真正对作家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并对其文本意义建构形成参照意义的还是本土文化传统。就连作为先锋家的余华自己也坦言:“我在中国生活了近四十年,我的祖辈们长眠于此,这才是左右我写作的根本力量。可以这么说,中国的传统给了我生命和成长,而西方文学教会了我工作的方法。”[5]多年以来,作为工作方法的西方话语因其先锋实验的不断创新及话语模式的多次重复而逐渐销蚀了其新锐性而流于平庸。而与此相反,早已深深融入余华之创作血液并成为他生命一部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却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于是,我们明白了为什么象此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这样如此本土化、民间化的经典文本竟会出自余华这位视传统为大敌的先锋作家之手。固然,我们能从《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这两部被评论界普遍认定的余华从先锋转向传统的标志性文本中看到传统的墨痕,但是我们从先锋中看到的也不是纯然的先锋性。如前文所云,先锋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性使余华的这次转向丝毫不显得突兀与意外,相反似乎早已酝酿已久。换句话说,先锋的裂解是从先锋内部开始的。源于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余华在其先锋中惯用一些西式话语策略的伎俩,以造成文本形式上的绚丽。但是透过这一层层的话语迷雾,我们仍旧可以嗅到一些传统的气息,来支持我们关于余华并非“言必称西方”的文学想象。如前文所言,余华也会选择传统话语来对抗传统。当然,他是以选择传统中的边缘话语来对抗传统中的正统话语,以显示自己的先锋姿态,从而为自己的反抗与皈依有效协调的。如他在那篇极富盛名的《现实一种》中,便用中国传统的“性恶论”有效地颠覆与嘲讽了居于正统的“性善论”;而在《河边的错误》等一系列中,他用吴越的理性对抗中原儒家的感性;另外他的《世事如烟》、《四月三日》等也有明显的以神秘主义对抗“子不语乱力怪神”的企图。在此,传统边缘文化因此成为余华反抗的据点而得到张扬。因此,如果说余华的先锋是以反抗正统为其写作立场的话,那么西方话语与传统边缘话语便是服务于这一写作立场的两大话语。然而,由于前者在文本操作上的有限性和虚表性使其效果多流于形式且难免消失殆尽,而后者的本土性和此在性注定使其成为源源不断的强势。于是,从某种程度上说,转向之后的余华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表现出的“个人立场”和“民间立场”也是传统边缘话语再次运用的明证。余华是以恪守边缘的姿态来反抗正统的,而他所选择的边缘无疑也是传统的一部分,这为本文论证余华先锋的传统性提供了理论支持。然而,他在选择边缘的同时也意味着他对传统的一种反抗,而这种反抗又构成了余华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先锋姿态。于是,在正统与边缘之间,在反抗与皈依之间,余华似乎执意要用自己的为先锋的价值观作一次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