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句子专项训练的好处和意义_小学生句子训练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知识点:句子用法及考点

 什么是句子?句子的类型有哪些?关于句子的考点又有哪些?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如下!

 (一)句子及其类型

 1、认识什么是句子。

 句子就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其组成形式是?谁(什么、哪里)?加?做什么(是什么、怎么样)?。

 例如:在明亮的教室里认真地学习知识。

 认识句子对我们后面的修改病句、句式变换等很有帮助。

 2、分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句子类型。

 陈述句:能告诉别人一件事的句子,句末用句号。如:我游览了长城。疑问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句子,句末用问号。如: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祈使句:向别人得出要求的句子,句末一般用句号,有时也用感叹号。如:油库重地,请勿吸烟!

 感叹句:带有快乐、惊讶、厌恶等浓厚感情的句子,句末用感叹号。如:我们的生活多幸福啊!

 (二)改变句式

 备考点

 同一个意思可以取多种形式进行表达。表达样式不一样,语言效果也不一样。变换句式,就是把一个句子改变为另一个句子,意思不变。常见的有:

 1、把字句、被字句、陈述句的互换;

 2、肯定句、双重否定句的互换;

 3、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的互换;

 4、直接引用和转述句互换。

 应考点

 一、把字句、被字句、陈述句的互换。

 ?把?字句:用?把?字将动作和对象提到动作前面,并在动作前面加上?把?字的句型。

 ?被?字句:将接受动作的对象提到动作发生者的前面,并在动作发生者的前面加上一个?被?字的表被动的句子类型。

 ?把?字句、?被?字句、陈述句有密切的关系,可以互相转换,但意思不能改变。

 链接考题他紧紧地握住了老人的手。(变为被字句、把字句)

 (分析)变被字句时,主语与宾语调换位置后加?被?字,变?把?字句时,如果是?被?字句,将主语与宾语的位置调换加?把?字,如果是陈述句则将?把?字放在宾语前,谓语放在句子末尾。

 (答案)

 他把老人的手紧紧地握住了。(把字句)

 老人的手被他紧紧地握住了。(被字句)

 二、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的互换

 反问句并不是向对方提出问题,需要对方回答,而是用反诘(追问)的语气强调某个问题,表达某种感情。它是问句的一种特殊形式,并不需要回答,答案就在句中,句末用问号;陈述句变感叹句,一般加?多么?、?太?、?真?等词,句末要加上感叹词?啊?、?呀?等,将句号改为感叹号。

 链接考题他是一个好人。

 (分析)陈述句变反问句,加上?怎么?、?难道?、?什么?等,句末尾加上?吗?、?呢?,句尾句号变为问号。该题是肯定的陈述句变为反问句,要加上一个否定词,表示否定的意思;变为感叹句直接加上感叹词。

 (答案)他难道不是一个好人吗? 他真是一个好人啊!

 三、肯定句、双重否定句的互换

 一个句子用否定加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强调绝对的事实,语气更坚定有力。

 链接考题我必须去图书馆看书。(变双重否定句)

 (分析)双重否定句的语气比肯定句更重一些,但句意不变,方法是加两个否定词:?不不?或?非不可?等。

 (答案)我不得不去图书馆看书。

 四、直接引用和转述句互换

 把直接叙述改变为间接叙述,要注意三点:一是改变标点;二是改变人称代词;三是看句子的内容。有些句子中个别的和少量的文字须作改动,但不改变句子意思。

 链接考题王亮说:?我要像李永那样关心集体。?

 (分析)该题是将直接叙述改为转述,那么直接将第一人称?我?变成第三人称?他?。

 (答案)

 王亮说,他要像李永那样关心集体。

 (三)修改病句

 备考点

 内容和结构上有毛病的句子叫病句。常见的病句有:

 成份残缺;搭配不当;重复罗嗦;语序颠倒;前后矛盾;用词不当;指代不明;分类不当;不合事理;含糊不清等。

 应考点

 1、先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句子是否完整,搭配是否恰当。

 2、如果句子主干没有毛病,就检查成份与主干搭配是否合适。

 3、检查句子是否符合逻辑,语序是否合理,指代是否明确,有无逻辑错误等。

 4、如果确有错误,就开始动笔修改。

 链接考题

 (1)学习《革命烈士诗两首》一课,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分析)这个句子的病因是成份残缺,整个句子缺少了主动者,谁学习这一课?谁受到了教育?

 (答案)学习《革命烈士诗两首》一课,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2)我游览了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秦始皇兵马俑和南京长江大桥等名胜古迹。

 (分析)这个句子的病因是搭配不当。根据常识知道,南京长江大桥不属于古迹。

 (答案)我游览了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南京长江大桥和秦始皇兵马俑等名胜古迹。

 (3)秋天的北京是一个迷人的季节。

 (分析)这个句子的病因是语序不合理。?秋天?和?北京?两个词没有按要求表达的意思排列,使意思表达不清楚。(答案)秋天的北京是一个迷人的季节。

 (4)全班同学都到齐了,只有王娟同学没有到。

 (分析)这个句子的病因是前后自相矛盾,?全班同学?中包括王娟同学。

 既然都到了,怎么王娟同学没有到呢?

 (答案)全班同学除了王娟没到之外,其余的都到齐了。

 (5)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许多外国游客都不住地赞叹不已。(分析)这个句子的病因是重复罗嗦,?不住?就是不停的意思,而?赞叹不已?是不停地称赞。

 (答案)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许多外国游客都不住地赞叹不已。

 (6)一进花园,我就闻到一阵阵清香和悦耳的鸟叫声。(分析)这个句子存在不合事理的现象,怎么能闻到声音呢?(答案)一进花园,我就闻到一阵阵清香和听到悦耳的鸟叫声。

 (四)扩句和缩句

 备考点

 扩句就是通过添加词语,把简单的句子扩充为个具体、形象的生动的句子。缩句就是把复杂的长句子缩减,去掉全部或一部分附加的成份,留下主要部分。

 应考点

 扩句就是先画出句子的主要部分,找到了主要部分,就可以明确在哪儿加表示修饰、限制的成份,近而思考扩充什么样的词语,还可以抓住句子的主要成份,自己提一些问题。如果回答了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在进行扩句。

 缩句可按三步进行:

 1、先把句子分成?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两部分。

 2、找每部分的主干部分。

 3、最后去掉修饰、限制词语,把主干词语连接成完整的句子。

 链接考题

 1、妈妈买来了桔子。(扩句)

 (分析)这句话的意思表达不具体。如果加上修饰限制的成份就会完整地表达清楚了。方法:先提出问题,谁的妈妈?在哪儿买桔子?买来什么样的.桔子?然后填上适当的词语,这就是扩句的过程。

 (参考答案)小林的妈妈从水果店买来了一袋黄澄澄的桔子。

 2、歌声打破了沉寂。(扩写句子)

 (分析)什么样的歌声?什么地方的沉寂?根据自己的提问填下适当的修饰、限制词语。

 (参考答案)

 悦耳的歌声顿时打破了原野的沉寂。

 3、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我的启蒙老师们。(缩句)

 (分析)根据缩句的步骤,自己可以先把句子分成?谁?、?干什么?,然后找每部分的主干词语,去掉修饰成份,再把主干词语连起来。

 (参考答案)我思念启蒙老师们。

 4、可敬的老科学家静静地思考着这个疑难的问题。

 (分析)根据缩句的步骤,提问?谁干什么?,自己回答便是缩句。(参考答案)

 老科学家思考着问题。

 (五)修辞手法

 备考点

 掌握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

 应考点

 要掌握几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1、比喻是用具体、浅显的,人们容易理解的事物去给抽象的、深奥的、人们生疏的事物打比方。一个比喻句中有本体和喻体以及比喻词。

 2、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写,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和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

 3、夸张是把要描写的事物有意地夸大或缩小,使其更鲜明,更突出。 4、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比肯定更强烈的情感。

 5、设问也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6、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排列起来,就是排比。

 链接考题

 1、***像太阳。(什么修辞手法)

 (分析)?***?是本体,?太阳?是喻体,?像?是比喻词。这是典型的比喻句,把?***?比作?太阳?。(答案)比喻。

 2、千万颗雨点落在水面上,好像一群小女孩在跳芭蕾舞。(什么修辞手法)(分析)这句话是把?雨点?比喻成?小女孩?,而且还在?跳芭蕾舞?,所以运用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答案)比喻、拟人。

 3、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吗?(什么修辞手法)

 (分析)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马跑得越快离楚国越远。(答案)反问。

 4、是谁准确、及时地按住了大海的脉搏,使它紧随祖国前进的步伐一齐跳?是他们,战斗在海洋台站的海洋工作者。(什么修辞手法)

 (分析)这句是明知故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紧接着作了回答,故是设问。另外,大海是没有脉搏的,这儿把大海当作人写,故又运用了拟人。(答案)设问、拟人。

 5、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什么修辞手法)

 (分析)这个句子中故意把?五岭?说成是?细浪?、?五岭?当作?泥丸?,把事物往小处说,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扩大、缩小、超前)(答案)夸张

 6、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分析)这个句子中连用了三个结构相同、意思密切联系的词组,并且有一个共同的提示语?互相?,所以是排比句。(答案)排比

 (六)排列句子

 备考点

 会把错误的句子排列成一段通顺的话,整理错乱的句子的关键在于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确定应按什么结构排列。

 应考点

 1、把要排列的几句话默读一两遍,看看主要意思是什么。

 2、用?排除法?找出首句。

 3、再读剩下的句子,思考整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写作顺序:时间先后、事情发展、地点空间转换等)

;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一 小学语文能力训练的意义 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正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新大纲”)所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学生的发展应是全面的,就是要全面激发学生的语文素质。这里要对语文素质作一全面理解。语文素质应包括:语文能力;做人的良好性格和思想、品德、情感、习惯;良好的思维品质及思维能力;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说,小学的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语言、思想、品德、情感、思维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全面发展。 语文能力是小学语文素质的核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的目的任务。因为小学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小学语文就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学科;对小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就是要掌握祖国的语言工具。儿童是在逐步掌握语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凡工具学科,就必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能力。数学是工具学科,要掌握计算能力;语文是工具学科,必须掌握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3页。这里谈的习惯,即指能力而言的。这段话说明:第一,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意义。叶老把语文能力看作为“生活的能力”,也就是“新大纲”所提的学习语文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总之,要达到使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必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第二,明确指出知识和能力的关系。知识是必要的,通过理解获得知识;理解知识之后,还必须通过语文实践形成语文能力。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一是出发点──知;一是终极点──行。由知到行,必须经过理解和训练。 二 学生语文能力的掌握必须进行严格训练小学语文能力的掌握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前边引叶老的话已说明这一点,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级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行”就是实践,就是练习。叶老还指出:“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34页。这段话虽然是针对练习写字的技能技巧而言的,但同样用于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形成。这段话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学生语文能力的掌握和语言习惯的形成,不能只靠教师讲解、指点,还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练习,二者结合起来就是训练。(2)语文能力训练必须落实在学生身上;在学生身上生根,使学生形成语文能力、习惯。(3)学生语文能力的掌握,必须按照规格认真练习,来不得丝毫马虎。所以小学生学习祖国语言,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语言训练,才能逐步提高语文能力。 有人说,强调语文课的语言训练,会把语文课上成支离破碎的练习课。这种情况是存在的,这是对语言训练的误解。除了将“训练”和“练习”混同外,主要对语言训练的内涵不清楚。语言训练应包括:语言理解、语言欣赏、语言积累、语言运用等方面。(1)要训练学生理解和欣赏语言的能力。语言是载体,语言包括内容和表达形式两方面,二者是统一的。要教会学生通过语言形式理解语言表达的内容。过去重在内容理解,轻语言形式的掌握;要教会学生理解、欣赏语言表达的个性体现,即作者在具体情境中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所出的个性特征和语言韵味。从而训练学生的语感。(2)要训练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有人认为积累语言就是记忆、背诵。虽然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读背内容,教给读背方法。这是对的,但是为什么重点背诵某一部分,这一部分的语言精华在什么地方?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背下来又有何用。不要忘记要学生积累的是语言的精华。只有语言精华积累多了,学生才能在说写中灵活运用。(3)要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即说写训练。语言积累为语言运用打下基础。同时还要进行说写的单独训练。“新大纲”提出“口语交际”是要进行训练的。总之,语言训练包括丰富的内容,不能用支离破碎的练习课来代替。 同时,语言训练是要讲求方法的。叶老对语言训练做了具体解释:“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也就是说,学生要掌握语文能力,必须经过严格的语言训练;这种训练,第一,必须要有教师的示范和方法上的指导;第二,要有学生自身的反复实践。 三 小学语文能力训练要则 (一)坚持基础性 “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语文作为小学基础教育中的一门主要学科,必然是基础性学科。“新大纲”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其教学,首先应具有基础性。根据学科性质及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接受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不论是讲授知识或训练语文能力,都是为打好语文基础。不要忽略现在的小学生是六岁入学,不能有过高要求。但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来看,有的存在不同程度的超基础性。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性有两个标准: 1.全面性。所谓全面性,首先关于语文素质诸方面要打好基础;尤其是语文能力──识字、写字、听说读写诸方面要打好基础。不能只抓阅读,忽略作文;也不能只抓读、写训练,忽略听、说训练;更不能忽略写字训练。凡语文能力的诸方面样样都要训练,但每项训练都必须是初步的、入门的、浅显的。这方面“新大纲”提得非常明确,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其次,要面向全体学生。在一个教学班里,教会少数优等生并不难,但要使全班学生都发展好,可不是一件易事。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 2.牢固性。基础必须是牢固的。每一项语文能力都应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如写字不打好基础,到中学再要求写好字已难;如阅读不打好基础,到中学拿一篇文章读不连贯,不会概括文章要点,读速又慢,怎能阅读长课文呢?所以小学语文必须要打好牢固的基础。要求基础全面,并不等于样样都要求很多、很高。要保证基础的牢固,语文能力训练项目必须要少而精。如现行的多套小学语文教材所确定的语文能力训练项目,有的训练项目就偏于过多,往往一个训练项目学生尚未掌握,下个训练项目又排入日程,结果每项语文能力训练都不到位,雨过地皮湿,学生的语文能力掌握不牢。要知道若学生前边掌握的能力不牢固,后边的能力是难以掌握的,如同夹生饭,再加火也难熟。为什么我们的小学生学六年语文,而语文能力不高呢?为什么学校中差生不断增多呢?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贯彻基础性不够。学的内容多,要求高,平时学习不扎实,知识和能力漏洞越来越多。 (二)语文知识、能力、情感相结合 强调语文能力训练,并不是忽视语文知识的学习。现在有一种风气,不大谈知识的掌握,好像一谈知识就不现代,因为传统教学论强调教学要掌握知识。前面叶老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即“知”和“行”的关系讲得很清楚。知识和能力是紧密结合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语文课的知识一般可分两大类:一类是语文基础知识;一类是内容反映的文化科学知识。 就语文基础知识来说,一般来讲,一定的语文知识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换句话说,语文知识的运用,才能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并以一定的语文知识为基础。例如朗读能力的训练,开始要多读,但要提高朗读水平,就要学习朗读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怎样掌握重音?如何掌握停顿?又如何掌握高低、强弱、缓急三类不同的语调?又怎样依据每句话末尾的标点符号,读出不同的语气?等等。当学生依据这些朗读的基础知识反复练习后,使朗读能力训练有方法可依,会更快地提高朗读水平。 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做基础。同时要形成语文能力,也还需要一般的知识,例如学生的作文,就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作基础;如果学生对于所写的内容涉及的知识不清楚,是写不出文章的。所以关于课文内容的文化科学知识,也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形成和人格发展都是有益的。 “新大纲”提出“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语文课的情感因素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因为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学科。语文课是传情的主要课程,因为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大都是作者情感的表达。因此,在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过程中,还必须注意教学的情感性和思想性。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感悟思想和情感。加强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 (三)基础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 语文能力训练一般分两大类:1. 字、词、句、段为主的基础训练。基础训练就是指字、词、句、段的训练。如,(1)字要读准字音,写的端正、规范,不出或少出错别字;当然,不是盲目的一个字写上一二十遍,一个字认真写五遍即可。(2)词句理解,有的要准确,有的了解大意即可,不要背概念。(3)要会理解自然段,会分意义段,会概括段意。语文课若不教识字、识词、解词、析句、明段,又怎样理解篇呢?这些基础训练是必要的。问题是前一时期对基础训练因考试引导而走了样。如字、词、句训练多于段篇训练,忽视了对全篇课文的理解、积累、运用,削弱了语文教学的情感性,思想性。有的练习册编了许多文字游戏似的词语练习,脱离语言环境的孤立的词语比较等。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词语概念以及背记段意等。这不仅浪费学生语文学习时间,也无意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当然要大力反对。但是正确的基础训练还是很重要的。如学习一篇文章,首先要认识生字词,理解难字难词及重点词句,这样才能为理解篇章打下基础。问题的关键是设计练习的指导思想要转变,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有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1. 关于段的训练,虽然“新大纲”没提出段的训练,但我认为不能没有段的训练。因为:(1)段是文章的结构,它体现了作者的思路。(2)理解句子的目的在于理解这一段话的意思;如果不把每段话的内容层次理解清楚,就难以理解全篇文章。(3)段意的概括训练,会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会提高阅读能力,数学家华罗庚曾讲过一句名言“会读书的人能把厚书读薄”。把书读薄,就是要善于概括文章要点。所以段的训练是必要的。有人提出淡化段的训练。我理解所谓淡化,即取消一些不科学的做法,如教师代替分段、概括段意,要求学生背段意等。正确的做法还是要坚持的。(1)阅读时,应指导学生每段分层阅读,先教会读懂自然段。(2)分段时,不能只按教参要求,有的课文可分两段,也可分三段,只要说出理由即可。(3)教师不要按教参给现成的段意要求学生死记;要教会学生概括段意,学生概括的段意大意对了即可,不能要求和教参一字不差。这样就降低了概括段意的难度。2. 以语言运用为主的综合训练。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读一篇文章的目的,从理解讲,就是理解全篇的思想内涵;理解字、词、句、段的目的,也是为了读懂全篇,从而受到教育,积累语言。从运用讲,学习了语文就要会读课文,会用语言表达,要能说会写;学会遣词造句,也是为了能写文成章,能用完整、规范的语言进行交际。所以小学语文能力训练应落实在综合的语言运用上。也就是在篇章的读写和积累上下工夫。因此,(1)讲读中,要重视对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当然,要通过具体的语言理解文章内容、思想、情感。(2)训练中,要加强读书训练,要重视全篇的朗读、默读、背诵。(3)加强作文训练,可以从二年级开始训练写日记,写孩子们想写、愿写、能写的文章,体现出语言的综合运用。总之,要把语文的基础训练和综合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打好语文基础。 (四)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只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突破教科书的局限。因为儿童语言的发展,并不完全靠语文课堂教学,有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真知不是来自课堂,而是来自课外阅读和活动。凡是作文好的学生,大都是课外书读得多,或参加活动多,他们的知识面广,思路开阔。目前,小学生信息来源多,学生们从课外读物中、从生活中不仅丰富了知识,语言也随之发展起来。所以要重视课外这一条途径,要把语文课教成开放型的课程。也就是“新大纲”所提出的“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1.向书本开发,加强课外阅读。首先要摆正课内和课外的关系,叶老早就论及过这个问题,他说:“在课内,阅读的是国文教本。那用意是让学生在阅读教本的当儿,培养阅读能力。凭了这一份能力,应该再阅读其他的书,以及报纸杂志,等等。这才可以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并且,要阅读什么就能阅读什么,才是真正的受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20页。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课外阅读决不能无条件的重视,而讲读还是基本”。《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4页。所以课内和课外阅读,必须以课内讲读为主,课外阅读为辅,课外要配合课内。如课内讲读作品的一部分,课外可以阅读全篇;课内阅读学方法,课外阅读去运用,运用已掌握的阅读能力去学习、提高。“新大纲”提出各年级段的课外阅读量,必须落实。 2.向生活开放。不要把孩子关在室内读书,要把儿童带到生活中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在活动中、在观察玩赏中,自然有序地学习语文。在这方面希望大家好好学习李吉林老师的丰富经验。李老师经常带学生在校园内进行观察,到校外观赏大自然,在活动中学习语言。当我看到她所写的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带学生去放风筝的一段记载时,我被她的爱心所感动,引起我的深思。我想现在的青年教师们能有多少人有这样的爱心和童心?带孩子们一起去放风筝!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能有多少教师能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学习语文的机会呢! (五)学生的主体实践和教师的启发、指导相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独立地读书、作文,能独立地进行语言交际。“新大纲”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因此,学生应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过程必须体现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要有足够的语言实践的时间,使之真正去识字、写字,去读书、作文,去交际会话,去讲故事、开讨论会,去思考、探究。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在三百多年前就曾讲过:“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这是指的听、读、重读、抄写,用手用舌头去练习,在可能的范围以内,尽量时时这样去做。”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第170页。这话是千真万确的。叶老也曾多次指导我们由知──行;所谓“行”,就是语言实践。使学生从读书中学会读书,从作文中学会作文,从说话中学会说话,从听话中学会听话,从写字中学会写字,从思考、探究中,学会独立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说,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创造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的机会。就如一些艺术大师、歌星、体育明星,他们的老师教得再好,也不能代替自己的勤学苦练。当然,名师出高徒,这是大家公认的真理。要实现以上的思想和做法,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总之,要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一要教师具有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热爱之情。教师要有真挚的感情,真情是一种美,教师有了真情,才会爱事业、爱学生。二要教师具有扎扎实实的语文能力的基本功。三要教师熟悉所教学生的心理及学习特点。希望老师们在这几方面多多下工夫学习、加强修养,一定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