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训练题_句子训练及答案详解
1.高中语文师说训练题及答案
2.划分句子成分练习题及答案(加符号)
3.二级笔译考试翻译训练及答案
4.小升初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5.六年级缩句练习题以及答案
6.语文语言表达练习解释并求技巧
7.划分句子成分练习题及答案
一、语序不当
1.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2.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3.定语与中心词语序不当 4.定语、状语位置错乱 5.相关联的并列词语或短语语序不当 6.主语与关联词语语序不当 [例题1] 1.一位优秀的有30多年教龄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多项定语语序不当) 改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位有30多年教龄的优秀的教授。 2.为了写好老师布置的论文,在阅览室里许多同学近几天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多项状语语序不当) 改为:为了写好老师布置的论文,许多同学近几天在阅览室里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3.他跳下池塘,来到池边,很快就游过去了。(分句间次序不当) 改为:他来到池边,跳下池塘,很快就游了过去。 4.我们认真研究听取了大家的意见。(词语可能反映承接先后、轻重主次等语意。词语的顺序则必须符合这一客观要求。此例中“研究听取”,颠倒了承接的先后关系。应改为“听取研究”) 5.学生、领导、老师都参加了开学典礼。(应改为“领导、老师、学生”) 6.试看山花烂漫开遍了原野。(应将“山花烂漫”改为“烂漫山花”才能与后面“开”配搭) 7.故宫博物院最近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这“文物”究竟什么时候“出土的”?按原句表述,则为“两千多年前”,实际上不是,这就因语序不当前导致了表意的错误,应将“新出土的”移至“展出了”后。) 8.这个村很好执行了党的富民政策。现在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公粮,而且还不吃国家救济了。(递进关系不当,应改为“不但不吃国家救济粮了,而且还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公粮”) 9.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应改为“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 [高考经典试题分析1](语序不当) 1.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94年) 2.通过检查,大家讨论、发现、解决了课外活动中的一些问题。(95年上海) [课堂巩固训练]下列病句错在哪里? 1.美国联邦调查局逮捕了职业间谍埃姆,揭开了美国情报史上特大的在职情报人员为外国提供绝密情报的丑闻。 2.中国古代书画艺术中的许多传世杰作不仅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年上海) 3.不但他爱下围棋,而且精于围棋发展史的研究。 二、搭配不当
1.关联词搭配不当 2.定语与中心词(主宾)搭配不当 3.动宾搭配不当 4.主谓搭配不当 5.主宾搭配不当 6.动补搭配不当 7.状语与中心词(谓语)搭配不当 8.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题2] 1.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地改善。(主谓搭配不当,应将"改善"改为"提高") 2.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精神”与“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神”改为“形象”) 3.沙沙的浪声和银光闪闪的海面构成一幅多么好看的画面。(“浪声”和“海面”均为主语,其中“浪声”不能与谓语“构成”形成主谓关系,应去掉“沙沙的浪声”或另构成主谓关系) 4.这个县的水稻生产,由于合理密植,加强管理,一般长势良好。(“生产”与“长势良好”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应将“生产”删掉,使“水稻”作为主语) 5.每当回忆起和他朝夕相处的一段生活,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循循善诱的教导,又重新出现在我面前。(“教导”和“出现”构成主谓关系不当,可去掉“循循善诱的教导。”最好可再加“又在我耳边响起”与之构成主谓关系) 6.《青春之歌》这部出色地塑造了***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等人的英雄事迹。(“塑造”与“事迹”不能构谓宾关系,可将“事迹”改为“形象”) 7.战士们冒着滂沱的大雨和泥泞的小路快速前进。(“冒着”与“小路”不能构成谓宾关系,可在“泥泞小路”其前后分别加上“在”和“上”) 8.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老山英雄的报告。(联合谓语中“注视”不能和宾语“报告”相搭配,可予删去) 9.农民耕种的符合政策规定的自留地是一种正当的劳动。(主宾搭配不当) 10.规规矩短的两条平行线始终是两条可望而不可及的端点。(判断句中主宾意义不属同一范畴造成了主宾意义上配搞不当。此例中“两条平行线是端点”明显地配搭不当,可将“端点”改为“直线”等) 11.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工业和农业会成为发达的国家。(此句宾语是由一个主谓短语充当的,但这个主谓短活的主干是“工业和农业成为国家”,主宾意义明显不当、可将“国家”改为“行业”等) [高考经典试题分析2----A](搭配不当) 1.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92年) 2.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地攀登到顶峰。(93年) 3.应用这种罗盘,无论在阴云密布以及早晚看不到太阳的时候,也不会迷失方向。(92年上海) 4.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年) [高考经典试题分析2----B] 4.某工厂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不断致力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制开发。(95年) 5.你知道每斤蜂蜜中包含蜜蜂的多少劳动吗?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要集50万朵的花粉.(93年) [高考经典试题分析2----C] 7.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95年) 8.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93年) 9.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
三、不合逻辑
1.概念范围不清 2.自相矛盾 3.多次否定引起混乱 4.主客颠倒 5.关联词语用错 [例题3] 1.夜晚,远远望去,整个楼漆黑一团,只有一个房间还灯火辉煌。(自相矛盾) 2.既然来了,但他还是不安心。(关联词语用错) 3.数学对于我不感兴趣。(此句中主体是“我”,客体是“数学”,应改为“我对于数学”) 4.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可改为“中国青年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不陌生的”) 5.八百多人,几千条胳膊,同暴雨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八百多人”怎么有儿千条胳膊呢?应将“几千条”改为“千多条”) 6.他发愤苦读,用三年时间就学完了大学所有课程。(“大学所有课程”浩瀚之极,“仅用三年时间”学完是不客观的,可去掉“所有”) 7.当你伫立岸边,放眼无边的大海,眼前会涌现出一幅我们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壮丽图画。(既然“放眼大海” ,后面所呈现的图画应是大海上的情景,此句表述所看到的是土地上的情景,前后矛盾。可将“大海”改为“辽阔的大地”等) 8.今年,我校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都参加了“志愿者突击队”。(“都”表所有,而前面限定为“有百分之九十”,前后矛盾,应去掉“都”) 9.谁也不会否认长江不是向东流的。(“不否认”即“承认”,“承认”的是“长江不是向东流的”,明显不符合客观事实,可将“否认”改为“承认”,也可去掉第二个“不”) 10.难道你能否认你不应该刻苦学习吗?(反问句的答案在句意的反面,此句如不用反问句,否定是恰当的,但用了反问句,语意恰好相反。可将“不”去掉) 11.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无时无刻不”即“任何时候都”,句子表述刚好相反,可将“忘”改为“在”) 12.出席这次铁路职工代表大会的有青年工人、老工人和妇女。(分类列举不当。“青年工人”和“老工人”,是同一标准划分,而“妇女”是不同标准,不能与前二者构成并列关系,可去掉“妇女”) 13.全体共青团员特别是中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特别”一词加以强调的对象应是前面所提概念的部分,与前面形成范围的大小关系,而“中学生”与“共青团员”只能是交叉关系,应将“中学生”改为“中学生团员”。) 14.我上街买了牙膏、牙刷和日用品。(“牙膏”、“牙刷”、“日用品”间不是并列关系,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表述,应将“和”改为“等”) [高考经典试题分析3](不合逻辑) 1.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94年) 2.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98年) 3.在古代,这类音乐作品只有文字记载,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95年) 4.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2001年) 5.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加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2000年) 6.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都作了详细报道。(99年) [课堂巩固训练]下列病句错在哪里? 1.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2.近几年来,王芳同志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 3.我们青年人缺乏的就是理论水平不高和时间经验不足。 4.经过刻苦努力,期末考试,他六门功课平均都在90分以上。 5.下了晚自修,教室里没有一个人,只有小王还在教室里打着手电在偷偷摸摸地搜索着什么。 6.在这个边远的小城里,一家为顾客提供各类用品、服装、文具、家电的大型超市即将开业。 7.据初步统计,目前有近20%左右的人将储蓄视为未来的养老保险金。 8.10年间,图书年出版品种增加了一倍多,而总印数基本持平,说明图书的平均数下降了一倍多。
四、结构混乱
1.两种不同句式杂糅 2.反客为主 3.中途易辙 [例题4] 1.学校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班,大家都有光荣的感觉是难以形容的。(杂糅) 2.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同志的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中途易辙) 3.就学生的课业负担而言,老师们一年四季埋在作业堆里,太辛苦了。(反客为主。前一句没有说完,就被第二句打断了,换成了另一个话题) 4.作为一个***员、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后半截是“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两句式的杂糅,可将“从”改成“以”) 5.古往今来,谁也不否认有伟大成就的天才,都是具有刻苦勤奋的精神。(谓语部分是判断句和陈述句杂糅,可在句末加“的”,形成“是……的”强调型结构,也可去掉“是”) 6.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是主谓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杂糅而成,可去掉句末的“作者”) 7.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是反问句和陈述句杂糅,应去掉“可想而知”并在“成绩”后加“呢”) [高考经典试题分析4](结构混乱) 1.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93年) 2.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96年) 3.如何才能让大家都富起来呢?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知识的贫乏必然造成财富的贫乏,财富的充足往往是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的。(2001年春季) 4.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2001年) 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表现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99年) [课堂巩固训练]下列病句错在哪里? 1.善不善于发现和使用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往往有着重要的作用。 2.20世纪末,人类能否和平迈入新的世纪,取决于西方资本主义对世界走势的清醒判断和理智使用自由力量的能力。 3.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是一个关系到能不能真正地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的重大问题。 4.他之所以取得这样大的成绩,是他刻苦努力、顽强拼搏取得的。 5.当上级宣布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时,我们大家有一种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真是难以形容的。 6.当前,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跨国经营十分引人注目,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它的巨大作用。 7.鸟类的迁徙,往往受到外界各种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 五、表意不明 1.费解 2.歧义 3.指代不明 [例题5] 1.在三年的高中生活中,我的进步很大。因为老师对自己都是严格要求的。(“自己”究竟指老师,还是指“我”不明,根据语境可将“自己”改为“我”) 2.在老校友聚会的那天,张青和王捷一见面,他就说:“你还认识他吗?”(“他”究指张青呢还是王捷呢?可将其改为“张青”) [高考经典试题分析5](表意不明) 1.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94年) 2.某人接到一学术会议秘书组来函,信上说: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91年) 3.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96年) 4.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和宣传画都被挂在走廊两边的墙壁上。(2000年春季) 5.今年年初美英两国曾集结了令人威慑的军事力量,使海湾地区一度战云密布。 6.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理化呢?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7.他在班上的表现到底怎么样,据他的科任老师反映,真正的情况并非如此。 [课堂巩固训练]下列病句错在哪里? 1.不准在车站、码头、机场、公园和商业区以外的地方设立广告牌。 2.如何迅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特别关心的问题。 3.部门领导对他的批评是有充分的准备的。 4.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皮包。 5.记者否认外星人光临W国N城是有根据的 6.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道德还要不要?在义与利面前如何选择?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 7.李秀成被清兵抓住砍头时是不是表现得很英勇呢?从一些历史记载来看,并不是这样的。 8.一个产业的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刚开始发展的时候,这个产业就会处在快速上升的阶段,成为一个朝阳产业;反之,则成为一个夕阳产业。 9.搜集史料比容易,鉴定和应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文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六、成分多余或残缺
1 成分多余 1.主语同谓语的一部分相重复 2.谓语同宾语重复 3.谓语和它前后的修饰成分相重复 4.定语同中心语相重复 5.状语同中心语相重复 [例题6-1] 1.应聘的外国专家正式工资一般应高于或维持试用期工资而不能低于试用期工资。(已有“高于或维持”来限定,明白地排除了“低于”的情况,再用“低于试用期工资”,是重复,应删掉) 2.五星啤酒厂决定给陈新瑶等二人留厂察看两年处分,受处分期间每月发生活费,并免发奖金。(第二个句子前面己说明“只发生活费”,己排除了发放奖金,再说“免发奖金”,重复啰嗦,应删掉) 3.雪莲牌衬衫,无论在款式上、质量上。还是包装上,都可以堪称全国一流。(“堪”本是“可以”之意,前面再用“可以”,重复啰嗦,应去掉“可以”) 4.从他微弱的呼吸着,他没有死,还有一息尚存。(前面已说"微弱"、“没有死”己含有) 5.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主语多余“原因”与后“因为”重复,因去掉“的原因”或“因为”) 6.老舍的写作风格总是和人民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应去掉“风格”) 7.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谓语多余“进行”多余,应去掉) 8.篮球场上十位队员正在激烈地打比赛。(“打”多余,应删去) 9. 法国著名家巴尔扎克以毕生的精力完成了总集《人间悲剧》的编写。(宾语多余“的编写”多余,应去掉) 10.今天,我来到扬州瘦西湖的地方,游览了白塔、钓鱼台和五亭桥等风景点。(“的地方”多余,应去掉) 11.那里有肥沃的土地,有丰富的各种矿藏,有布满无数珍宝的山村。(附加成份多余“的各种”多余,应删掉) 12.开学前,我们搞了一次军训,负责军训的教练是连队的大胡子和小眼睛。(“负责军训”多余,应删掉) 13.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一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思维形式。(“是否”多余,应删掉) 14.漫山遍野到处都是水果:梨呀、苹果、柿子……(“漫山遍野”与“到处”重复,最好删掉“到处”,因“漫山遍野”更有强调意味) 15.为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一些”与前“略加”重复,可其删掉) [高考经典试题分析6--A] (成分多余) 1.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一到学术会议上谈起他那心爱的专业时,就变得分外活跃而健谈多了。(年) 2.凡事要依靠群众, 否则单靠自己, 什么事也做不成。(88年) 3.昨天是转会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中国足协又接到25名球员递交的转会申请。(98年) 4.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广为传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2000年春季) 5.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课堂巩固训练]下列病句错在哪里? 1.在学习中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是当前全国各类体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2.听了父老乡亲们的介绍,看了家乡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心里感到由衷的钦佩和欣慰。 3.对于那些知法犯法的党政干部,我们必须依法给以严厉的法律制裁。 4.这句话的后面,包含了多少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 5.中央对棉花生产是十分重视的,指出“棉花生产要有个展,速度要加快”的指示。 6.会议期间,我们还参观了红旗镇用“内引外联”的办法发展起来的几个乡镇企业的经验。 7.自然科学发展加速的第三个原因是,科学领域集中了社会上最优秀、最富有创造才能、最勇于探索精神的人才。 8.习惯势力使他们对公安局无端抓人拘禁感到熟视无睹。 2成分残缺 1.主语残缺 2.谓语残缺 3.宾语残缺 4.修饰语残缺 5.中心语残缺 [例题7] 1.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使我很快有了进步。(因多用介词或介宾结构使原来的主语变为状语,全句缺主语情况是主语残缺的主要表现。此句应去掉“在”和“下”,或去掉“使”) 2.《王老虎抢亲》中江南才子周文宾男扮女装,被王老虎抢回家,把他送到妹妹王秀英房中。(由于句子较长,暗中更换主语也是造成缺主语的重要方面,此句前半部分的主语是一“周文宾”,而后半部分转换为“王老虎”,应在末句加上“王老虎”这一主语) 3.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多次受到省市教委的表影。(因误把偏正短语中偏的部分理解为中心语而后面句子缺主语的情况也值得高度重视。此句的前一分句主语是“成绩”,而后分句误解为第-个分句主语的是“学校”,故错误地承前省略,应在第二个分句前加主语“学校”) 4.南堡人民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一道四米高、七百米伏的拦河大坝巍然屹立在天目湖边。(因句子较长而说或写到后面忘记前边结构而致使缺谓语,是谓语残缺的主要原因。此例中前面主语是“南堡人民”,后面没有与之相呼应的谓语,应在“一道”前加上“使”等) 5.商业部门积极响应的号召,大张旗鼓地向群众宣传教育,出售产品的重要意义。(应在“出售”前加“讲清”) 6.我们学校的学生在深入开展人生意义在于奉献的讨论后,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应在第二个“学校”前加“使”等) 7.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或去掉“的生活”,使“吃不饱、穿不暖”作谓语,或在“吃”前加“过着”) 8.校党委讨论了发动全校师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句子稍长而说或写到后面忽略了与前面成分呼应,是造成宾语残缺的重要原因。此例末没有与谓语“讨论”相呼应的宾语中心词,应在其末加上“的问题”等) 9.《创业史》是描写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长篇。课文写的是当时互助组刚成立,梁生宝为实现稻麦两熟去郭县购新稻种。(应在其末加上“的故事”,与“写”这一谓语呼应) 10.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应在“敢博”后,加“的精神”,与谓语“发扬”相呼应) 11.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就会造成表意不严密等情况。此例仅“付出劳动”是不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应在“劳动”前加“艰苦且有效的”限制语) 12.一开春,小麦就长得很好,获得了可喜的收获。(应在“获得”加“秋后”以限制时间) [高考经典试题分析7](成分残缺) 1.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养猪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年) 2.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93年) 3.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93年) [课堂巩固训练]下列病句错在哪里? 1.从大量观测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掌握天气的连续变化,最好每小时都进行观测。 2.看到老师傅认真负责地工作,忘我劳动,使我很感动。 3.罗马尼亚艺术家的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的热烈欢迎,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4.回顾“”对教育战线的破坏,确实很严重。 5.发射试验通讯卫星取得圆满成功,表明我国已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成、研制、发射、跟踪、测控和试验地球同步通讯卫星工程体系的能力。 6.这些杂交水稻由于产量高,而且比国外进口的再教育水稻更高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颇受当地农民的欢迎。 7.炊事员老朱在去炮兵阵地的路上,突然有一个打扮成游客模样的人迎面向他走来。 8.国家工商局、技术监督局负责人近日强调:必须把制冒伪劣商品特别是制酒这人命关天的非法行为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常抓不懈。 9.中科院李院士的报告使我们更加坚定了为在2005年以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10.当民族危机的时候,只有人民才能担当起拯救民族危亡的命运。 11.李国英教授又设计出了两套高难度的自由体操。 12.中国强烈要求所有核武器国家同时谈判并缔结一项无条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及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地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
七、分类不当
1、不是同一类的词语放在一起当作同一类的; 例:《中国少年报》和《科学画报》这两种报纸我都爱看 2、范围大小不同的词放在一起。 例:秋天到了,地里的庄稼和稻子成熟了。 3、分类标准不一样的词放在一起。 例:参加这次劳动的有工人、农民和青年等。
高中语文师说训练题及答案
概括句子的主要意思训练题如下:
1、提问方式:请简要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解题思路:如果是几段文字,要浏览全文,弄清楚文字的大意;找出中心句或关键句,尤其是要注意开头句、结尾句、议论句等;按照要求进行概括。
2、易错分析:如果偏题、离题,答题就会不符合要求;如果答案不完整,就会概括不全面。答案示例:作者对《骆驼祥子》中不同人物进行分类介绍,为下文祥子立志买车埋下伏笔。
使用句子的注意事项
1、句子的语法和拼写:正确的语法和拼写是使用句子的基本要求。要注意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是否正确,单词拼写是否正确。
2、句子的简洁明了:使用句子时应该简洁明了,不要使用冗长的句子或不必要的词汇。每个句子都应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并且可以用简单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来表达。
3、句子的逻辑性:使用句子时要注意句子的逻辑性。句子之间要有连贯性,段落之间要有层次感。同时,要注意使用转折词、连接词等语法结构来表达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4、句子的表达方式:使用句子时要注意句子的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子表达方式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语气。例如,疑问句可以表达询问的语气,感叹句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要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
5、句子的礼貌性:使用句子时要注意句子的礼貌性。在与他人交流时,要使用尊重和礼貌的语言,避免使用粗俗或冒犯性的语言。同时,要注意避免使用不恰当的省略句或俚语等。
6、句子的准确性:使用句子时要注意句子的准确性。要确保句子没有歧义,不会引起误解或混淆。同时,要注意使用合适的时态、语态、语气等,以使句子更加准确和自然。
划分句子成分练习题及答案(加符号)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师说训练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师说训练题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句读之不知。 (2)或师焉,或不焉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6)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答:
2.指出下列句子中古今同形异义的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变亦远矣。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邻国之民不加少。 (6)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7)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8)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下面句中的?师?字,意义全不相同的项有( )
A.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B.①吾师道也 ②不耻相师 ③或师焉,或不焉
C.①吾从而师之。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②彼童子之师 ③惑而不从师
4.指出下面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组:
A.①择师而教之 ②项伯夜之沛公军 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B.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C.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D.①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5.下面句中的?其?,全都用作副词的一组是:
A.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B.①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其可怪也欤。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欲加之罪,其无辞乎。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6.下面句子中既有使动用法又有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7.分析课文结构,写出结构提纲。
答:
8.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完成(1)?(7)题。
(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乙)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⑴欲相师,仆⑵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可见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⑶自京师来蛮夷间⑷,乃幸见取⑸,仆自卜⑹固无取;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⑺,而增与为言辞⑻。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⑼,又挈挈而东⑽,如是者数⑾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予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⑿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⒀。至无雪乃已⒁.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⒂?非独见病⒃,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⒄?(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释:⑴辱书云:承蒙来信说。⑵仆:对自己的谦称。⑶吾子:您。⑷自京师来蛮夷间: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新失败,被贬谪为永州司马。永州,今湖南零陵地区。⑸乃幸见取:竟侥幸地承蒙(您)效法我。⑹卜:预料,料想。⑺指目牵引:用手指点用目示意,拉拉扯扯。形容对韩愈的恶劣态度。⑻增与为言辞:添油加醋,添枝加叶用言辞(对韩愈进行攻击毁谤)。⑼炊不暇熟:饭还来煮熟。形容匆匆忙忙。⑽挈挈而东:急切地(避开别人的诽谤)而东去(任洛阳令)。挈挈,急忙。qi?。 ⑾数:shu?,多次。 ⑿被:覆盖。 ⒀累日:连续多日。⒁乃已:才停止。⒂不以病乎:不是太害人了吗。以,通?已?,表程度的副词,太、很。病,害苦。⒃非独见病:不仅仅害苦了我。?见病?与?见取?结构相同,?见?指?我?。⒄而谁敢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但是谁又敢不怕众人大惊小怪,来招惹喧闹,叫人怨怒呢?怪于群目,被众人怪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
①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_________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_________
③宏兹九德 _________ ④为众人师且不敢 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道?字的意义与其他几句不同的一句是( )
A.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
C.仆道不笃,业甚浅。___________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__________
(3)指出并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倒装成分。
①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
②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_________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____________
④虽董之以严刑。 ______________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③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认真阅读柳文,思考并尽量用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韩愈写《师说》的背景是: 。
②韩愈写了《师说》之后的遭遇是: 。
③柳宗元对韩愈写《师说》的态度是: 。
④柳宗元自己对师道的态度是: 。
(6)柳文第二段中有一则寓言,这则寓言现在是成语 ,与之意义相近的成语是 。柳宗元在这里把韩愈比作 ,把自己比作 ,把 比作狂犬。作者引用这两个成语的目的是: 。
(7)简答题
①甲文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个字)
②简要写出乙文的写作意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
9.学了韩愈的《师说》,你有什么启发?韩愈在一千多年以前阐明的?师道观?,对于现在来说当然有其不足和局限,对此,你有什么新的见解?请以?我的师道观?为例写一篇800字的短文。
高中语文师说训练题答案1.解析:本题训练的重点都是生字、难字、多音字、易读错字。
答案:(1)读d?u.(2)不fǒu.(3)传zhu?n.(4)数c?;罟gǔ;洿wū.(5) 莩piǎo.(6) 豚t?n;彘zh?;畜x?。
2.解析:文言文中的同形异义词最容易误以今义释古义,犯望文生义的错误,务必特别重视。对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只能靠平时加强记忆;对于双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则要留意词的结构。文言以单音节词为主,少合成词。所以,遇到双音节词,可考虑它是不是一个词组,而不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轻易地将其断定为一个双音节合成词。当然,判定词语的意义,最根本的还是看具体的语境,不能机械地记住一些教条。
答案:(1)学者:文言中是词组,指?探求学问的人?;现在是一个合成词,指?有专门学问的人?。(2)无:古义?无论、不论?;今义否定副词,?不、没有?。(3)众人:在这个句子中,?众人?与?圣人?相对,所以当释为?一般的人、普通的人?。今义为?许多的人?。(4)书:古义?文字?、?写字?;今义?书本、书籍?。读:今义是动词,音d?;古义指句子中短暂的停顿,音d?u,同现在的?逗?。(5)加:古义副词,?更、更加?;今义动词,?增加?。(6)直:古义副词,?只是、只不过?;今义形容词,与?曲?相对。耳:本义名词,?耳朵?,文言中借为虚词,表示限止的语气,?罢了?。走:古义相当现在的?跑?,例如?走马观花?;今义指一般的走路,同文言中的?行?。(7)爱:古义?吝啬、小气?;今义?爱护、热爱?。(8):古义同?借?,今义与?真?相对。能:古义?善、善于?,成语?素不相能?;今义助动词?能够?。绝:古义?横渡?;今义?拒绝、断绝?。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3.解析:?师?字在课文中出现26次,含义和用法变化甚多,概括如下:①用作名词,有三种情况,A.作?老师?讲,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B.作?专门技艺人?讲,例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C.作?姓?讲,例如?师襄?。②用作动词,也有有三种情况,A.作?学习、效法?讲,例如?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不耻相师?;B.作?从师?讲,例如?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之道,偏正关系);C.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例如?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答案:A、C。(A.①老师。②有专门技艺人。③前一个?师?是动词,?以?为师?;后一个?师?,姓。B.①②相同,动词?学习?;③从师学习。C.①以之为师。②老师。③从师。D.①②③都用作名词?老师?。)
4.解析:?之?在课文中出现25次,必须一一弄明它的意义和用法。所谓?用法?,是指它的语法功能而言,一般指它在句中充当什么词,例如动词、代词、助词等。?之?的一般用法概括如下: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A.指代人或事物,例如?择师而教之?(他,第三人称),?君将哀而生之乎?(我,第一人称)。B.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例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例如?古之学者?(的,定语的标志);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可不译);C.表示宾语前置,例如?句读之不知?(即?不知句读?);D.表示定语后置,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E.音节助词,放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语之后,凑足音节,无意义,例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答案:A。(A项①代词,他。②动词,前往。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B项都用如助词,①助词,定语的标志。②助词,宾语前置。③音节助词。C项①代词,我。②助词,定语后置。③代词,他们。D项①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主谓词组?人之无惑?作动词?欲?的宾语。②代词,这。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寡人之于国?相当主谓词组。)
5.解析:?其?在课文中出现17次。?其?的一般用法概括如下:①作代词,有三种情况:A.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B.复指,作主语,例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他们,复指?古之圣人?)。C.作定语,例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他们的)。②作语气副词,有四种情况:A.表猜测,例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B.表惊叹,例如?其可怪也欤?(真是)。C.表祈使,例如?国虽小,犹不危之也,君其勿忧?。D.表反问,例如?国无主,其能久乎?。
答案:D。(A项全用作代词,①他;②那些;③他们。B项①代词,其中;②副词,表反问语气,同?岂?,难道;③代词,他们的。C项①代词,他的;②副词,表惊叹的语气;③代词,他们。D项全用作副词,①表揣测问的语气,同?岂?,大概、也许;②副词,表反问的语气,同?岂?,难道;③表祈使的语气,希望。)
6.解析:使动、意动,是文言词语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它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一个动宾词组,如果动词和宾语不能构成动与受动的一般关系,就要考虑它们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使动、意动、被动、为动等,最主要的是使动、意动。所谓使动,就是(主语)使宾语动,例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故活用为动词,而动词?弱?与宾语?秦?不是一般的动与受动的关系,而是使动的关系,即?使秦弱?,让秦国力量变弱小。翻译的时候,可以按使动关系直译;如果译出来别扭,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那便用意译的方法,这句话也可以译为?削弱秦国的力量?。所谓意动,就是(主语)以为宾语动。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故活用动词,而动词?小?与宾语?鲁?天下?之间,不是一般的动宾关系,也不是使动的关系,而是意动的关系,?以为鲁小?以为天下小?或?以鲁为小?以天下为小?。翻译时可直译,也可意译,例如这句话可意译为?感到鲁国变小了?感到天下变小了?。
答案:D。(A项?从而师之?,动词?从?与宾语?之?是一般的动宾关系;而?师?,名词活用为动词,与宾语?之?是意动关系,即?以之为师?,意译为?拜他做老师?。B项?耻师?,名词?耻?活用为动词,与宾语?师?(?从师?的省略)是意动的关系,即?以从师为耻?,译为?把跟从老师学习当作耻辱?。C项?耻相师?意动关系,以相师为耻,译为?把相互学习当作耻辱?。D项?习其句读?,动词?习?带了两个宾语?其?与?句读?;?习?与?句读?是一般的动宾关系,学习句读、练习句读,而与?其?则是使动关系,使其?。所以这个短语释为?使其习句读?,可译为?帮助他们学习句读?。)
7.解析:分析课文结构,编写段落提纲,这是很重要的读书方法,必须熟练掌握。
答案:
二级笔译考试翻译训练及答案
表示主语 表示谓语 表示宾语 ()表示定语 表示状语 < >表示补语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鼓舞着我们。
他们 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
这 是(我的老朋友的)作品。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我 相信汗水是不会白流的。
他 认为 上学是多数农民子弟走向成功的最佳途径。
当我在比格尔号军舰上充当自然学者的时候,我曾深深的被(栖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实以及该州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的一些事实所)打动。
归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的搜索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种问题得到一些了解。
关于世界上无数生物在许多以往地质时代里的相互关系,我 没所知道<的就更少了>。
来源:://zhidao.baidu/question/663542.html
小升初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2017年二级笔译考试翻译训练及答案
例1 A thing of beauty is a joy forever .
译文1美丽的东西永远是一种欢乐。
原文解析这是一个简单句,其中只要了解joy的含义和is 的变通译法。为了准确译义,将is译为?令人,使人?;joy译为?快乐?。
译文评析分析一下原句就会知道,?东西是欢乐?主表不当,也就是主语与补语逻辑关系搭配不当,不合情理。虽然这里的joy 不表示?欢乐?,但会让人误认为?欢乐?之意。
译文2美的东西永远令人快乐。
例2 How well the predictions will be validated by later performance depends upon the amount, reliability, and ropria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used and on the skill and wisdom with which it is always interpreted.
译文1这些预测在多大程度上能真实反映被测者未来的表现,取决于其用信息的数量、可靠性及恰当程度,也取决于分析这些信息的技能和才智。
原文解析此句包括四个要点:①how引导的是主语从句;② 主语从句中的动码validate解作?证实"(make sth. justifiable);③de-pend upon /on解作?取决于?或?有赖于;?④在以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中,it指代information?词。
译文评析译文将主语部分中动词的被动语态转换为主动语态,从而突出了?被测者的未来表现?;译文的后半部分保留了原句两个平行结构的对称。
译文2这些预测在多大程度上可被受测者未来的表现所证实,有赖于所用信息的数量、可靠性及恰当程度,也有赖于对信息加以解读时无一例外所需借助的技能和才智。
例3 Whether lo use tests, other kinds of information, or both in a particular situation depends, therefore, upon the evidence from experience concerning comparative validity and upon such factors as cost and ailability。
译文1因此,在某一特定情况下,究竟是用测试还是其他方式来获取某人的信息,还是二者兼用,取决于对二者效度比较的经验依据,也取决于读如经费和有无来源等因素。
原文解析此句有三个要点:①句子主语由动词不定式短语充当,其中whether?or?解作?是...还是...?;②在evidence from experience中的from解作?凭?或?根据?,而experience是单数, 因而解作?经验?③concerning已介词化,作?关于?解。
译文评析译文对主语部分所包含的三项内容作了条理明晰的处理,对?evidence?一词的处理不是拘泥于字面意思,而是根据含义将其贴切地译为?依据?。
译文2因此,在某一特文情况下,是用测试,还是其他方法获取信息,抑或二者并用,取决于凭经验对二者的有效性加以比较所得出的证据,以及诸如经费和可得性等因素。
例 4 A beautiful form is better than a beautiful face; a beautiful behior than a beautiful form.
译文1美丽的外形胜过美丽的脸蛋,美丽的行为胜过美丽的外形。
原文解析句中better than是表示比较级,意为?比?好?,后半句中省略is better两个词。
译文评析原译文是把脸蛋译成人的外形以外的部位,难以理解其意。大家知道,脸蛋的美是人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译文是在逻辑上有不妥之处。翻译时要正确理解关键词form,査字典可知,form是?形式、构成?等意思,在这里是指?形体?
译文2 形体美胜于容貌美,行为美胜于形体美。
例5 In an old way the two leaders diminished each other.
译文1这两位***用一种奇特的方式互相眨低对方的`地位。
原文解析此句有两个状语:in an old way和each other,为了结构的需要,将其放在句首和句尾。另外要正确理解diminish的含义。
译文评析根据背景知识介绍,这两位***分别为丘吉尔和罗斯福。译成互相贬低的意思令人不解。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对diminish?词的意思不够理解。在兰登大学词典中该词的第一义是to make or seem smaller,less important 等,故形成对该词错误的理解。
译文2令人奇怪的是,这两位领导者站在一起,都不如他们原来的形象那么伟大了。
例6 Some of these causes are completely reasonable results of social needs. Others are reasonable consequences of particular advances in science being to some extent self-accelerating. (1996
译文在这些原因中,有些完全是自然而然地来自社会需求,另一些则是由于科学在一定程度自我加速而产生某些特定发展的必然结果。
原文解析原文两个句子的结构基本相同,译起来不难,但需注意:①some...others...还可译作?有的...有的...?;②science被being to some degree self-accelerating所修饰,而不是与之构成动名词 复合结构,因此advances in science是?科学领域的某些突破?。
译文评析译文不拘泥于原文结构,将 are results of social needs理解为come from social needs,从而使上下句行文有所变化。 但:是将 advances in science being to some extent self-accelerating 理解为advances produced by science being to some extent self-accelerating是牵强的。
译文2在这些原因中,有些完全是社会需要的必然结果,而有些则是科学--一定程度上在自我加速--领域发生某些突破的必然结果。
例 7 it was mid-August and the subject for their discussion was the future of Rommel and his Africa Corps.
译文1当时是8月中旬。他们讨论的题目是隆美尔及其非洲军团的未来。
原文解析此句为两个简单句,前句提到的是时间,后句讲的 是讨论题目。要注意的是如何根据全句的含义去正确地理解future 的含义。
译文评析从全句的含义来看,译者把future译成?未来?与 法西斯头目隆美尔的身份根本不相符,也就是说在思维逻辑上与原文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截然不同。由此可知,future应译为?下场?
译文2当时是8月中旬。他们讨论的题目是降美尔及其非洲军团的下场。
例8 This seems mostly effectively done by supporting a certain amount of research not related to immediate goals but of possible consequence in the future.
译文1给某些与当前目标无关,但将来可能产生影响的科 学研究以支持,看来通常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原文解析这一句子的谓语动词用了被动语态,其目的在 于既与上文紧密承接,又有利于扩大句子容量。此外,research一词not related to immediate goals but (related to goals) of possible ⑴consequence in the future是后置定语。翻译时需注意 :not..., but...连 接语法上等同的两个成分,but之后省略了 related to goals。
译文评析译文未注意与上下文的起承转合,致使前半部分过于?滞重?;此外,research之后部分按定语来处理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
译文2看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支持一定数量的研究,这些研究虽与当前目标无关,但对将来却可能具有影响。
例9 However, the world is so made that elegant systems are in principle unable to deal with some of the world?s more fascinating and delightful aspects.
译文1然而,世界就是如此,完羑的体系一般而言是无法解决世上更加引人入胜的课题的。
原文解析这个句子中that引出的是结果状语从句,通常 so。。。that。。。. 理解为如此...以至于...;in principle通常与in practice相对;elegant ?词现在也不乏见于科技类文章中,常可释为 effective。
译文评析译文对结果状语从句的处理符合中文习惯;fascinating and delightful泽为?引人入胜?也是贴切的。
译文2然而,世界就是如此造就的,因而完美的体系基本上无法解决世上某些更为引人入胜的方面。
;六年级缩句练习题以及答案
《牵手》
①女儿很小的时候,带她出门,总是伸一根食指让她紧紧牵住。那时的女儿多小啊,脑袋刚刚齐到我的大腿,走路深一脚浅一脚趔趔趄趄,小小的胖手攥住我的食指,不要命地抓着,那真是甩也甩不脱,割也割不掉。不知道那只小手哪来那么大的劲道,我的一根食指对她来说还是庞然大物呢。
②稍大的时候领她上街,牵手已经不够了,牵手之后还要用她的胳膊勾住我的小臂,结结实实的,一步不落,仿佛生怕稍不留意我就会从她的身旁逃之天天。我觉得小臂被她勾拉得像要脱臼,甩动不灵也妨碍走路。我会冷不防地用劲,从她胳膊里怀抱里抽出自己的手。她“嗷”地一声扑上来,仍然是不屈不挠地抓住,而且比刚才更加用劲。后来我就怕带她上街,或者喝令她去牵爸爸的手。她牵爸爸的手也是一样全心全意,她爸爸让她牵着也会一脸陶醉和幸福。
③女儿现在已经十三四岁了。十三四岁的女儿人高马大,我们俩并排走路,我不穿高跟鞋比她矮一个头尖。人高马大的女儿出门依旧牵着我的手,但不是攥住我一根食指了,是把我的食指中指无名小指捏成一排,而后囊括进她的掌心。我说不行,你太大了,你看街上有没有这么大的女孩子还牵妈妈手的?她“嗯”一声说,我想牵。我试图甩脱她,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但她固执地不让我的手滑开。她的手劲多大啊!我的指骨在她掌心里酥麻酥麻,只要她再加一把劲我就会叫唤出声。可我内心也喜欢这种指骨酥麻的感觉。
④我真不知道女儿牵我的手要牵到什么时候,今生今世我们的手还会不会分开。我嘴里说着:不要,不要。我心里默念着:牵吧,牵吧。我的孩子!妈妈牵女儿的手天经地义;女儿牵妈妈的手地久天长。女儿把她的手交到我手里,她就把她的一切都交给我了:在她满十八岁之前,她无忧无虑,因为忧虑有妈妈担着,荆棘由妈妈去砍,给她一把毒药她会不眨眼地当糖吞下,领她走上悬崖她会一步不落紧紧跟着。谁让我是妈妈呢?她的手不交给妈妈还能够交给谁呢?妈妈生来就是要牵着孩子走路的。
⑤可是妈妈老了之后,你还能这样紧紧牵住妈妈的手吗,我的孩子?跟现在你把一切交给妈妈一样,那时候妈妈也该把一切都交给你了。从前你交给妈妈的是花朵儿一样的身体,诗一般梦一样的年华;以后妈妈却要回赠你一段枯萎皱缩的躯干,一个琐碎不堪的灵魂。到那时候,你会牵我的这只手吗,我的孩子,我的女儿?
1.本文题目“牵手”有哪些方面的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有三次女儿牵着妈妈手的细节描写,请简要概括写出来并说说这几处细节描写突 出了什么(或“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上下文,简要说说你对下面两个句子的理解。(4分)
(1)妈妈牵女儿的手天经地义,女儿牵妈妈的手地久天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她一把毒药她会不眨眼地当糖吞下,领她走上悬崖她会一步不落紧紧跟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概括说说文章最后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意味着父母对子女在人生道路上的帮助和依托,可以引导她成长,帮助她客服生活中面对的各种困难,是子女最大的依靠。
2. 小时候,对未知世界的新鲜,妈妈的手可以带领她慢慢走向这个世界。
长大后表示的是对父母的依赖。
3. 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永远是最伟大最博爱,不求任何回报无私的,所以是天经地义的。
而女儿牵妈妈的手表示子女对父母伟 大的爱的回报。
4. 母亲希望女人能独立面对世界,但是心里却渴望她还是能像小时候一样依偎在自己身旁,希望她能长大,但是心里有舍不得的一种复杂的情感。
语文语言表达练习解释并求技巧
第一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
原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缩句:
A:灯照耀着建筑。
B:广场上千万盏灯照耀着宏伟建筑。
C:广场上灯照耀着建筑。
分析:缩句最重要的是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特别是不能改变原句陈述的对象,即主语。另外,还要让压缩后的句子基本上像句话,不能缩得过分简略。
原句说的是“广场上”怎么样,而不是“灯”怎么样,A句改变了主语,当然也就改变了原句的意思;C句基本正确,但缩得过分简略;B句是正确的。
第二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谓语
原句: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阴下钓鱼。
缩句:
A:老人们钓鱼。
B:夏天,老人们爱钓鱼。
C:夏天,老人们爱到树阴下钓鱼。
分析:缩句既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也不能改变陈述主语的谓语,缩句只能压缩掉次要成分,如果是属于主要成分的词语,也不能压缩掉。
原句是说“夏天”怎么样,“老人们”爱好干什么,“爱好钓鱼”不等于“钓鱼”,A句把主语“夏天”改成了“老人们”;把谓语“爱”改成了“钓鱼”,明显改变了句子的原意;这个句子是说老人们爱好什么,并不是说他们干什么。B句把“到树阴下”误认为“钓鱼”的状语压缩掉了,其实“到树阴下”和“钓鱼”是两个连续的动作,都不能压缩掉。C句是正确的。
第三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
原句: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缩句:
A:鸬鹚站在船舷上,在等待命令。
B:鸬鹚站在船舷上。
C: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
分析: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如果原句是复句,压缩后应当还是复句。
原句是一个复句,前面的分句说鸬鹚站立的动作,后面的分句说它像什么。A句前半部分正确,后半部分把后面分句的主要动词“像” 压缩掉了,把“等待命令”的主体“士兵”换成了鸬鹚,不符合原句意思;B句把原句砍掉了一半,当然更不行;C句没有把后面分句的意思表达完整,“等待命令”不能压缩掉。
正确的缩句应当是: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等待命令。
第四组:缩句不能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名词
原句:三棵大海棠树上开满了红红的花。
缩句:
A:海棠树上开满了花。
B:海棠树开花。
C:海棠树开满了花。
分析:句子陈述的对象(主语),有的是人或事物,有的是某个处所,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却不一样,如“学校”和“学校里”。缩句时不能因为意思差不多就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有一些补语和动词结合得很紧密,特别是那些短小的、甚至只有一个字的补语,缩句时不宜缩掉。
原句主语的中心词是“海棠树上”,而不是“海棠树” ;谓语动词“开”后面有一个简短的补语“满”。A句合乎这类句子缩句的要求;B句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使句子失去了确定的时态,压缩后的句子意思很不确定,表达不出“海棠树上开满了花”的意思;C句改换了主语。
第五组:缩句不应当缩掉必要的简短补语
原句:岸边的柳树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冰条儿。
缩句:
A:柳树上挂满了冰条儿。
B:柳树挂满了冰条儿。
C:柳树上挂冰条儿。
D:柳树挂冰条儿。
E:树挂冰条。
分析:这组句子同第四组相仿,简评如下:
A句,正确;B句,改换了主语;C句,缩去了不应当缩掉的简短补语“满”;D句,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缩后句子意思很不确定;E句,过分简略,既不像句子,也不像短语。
第六组:缩句时要保留必要的否定词
原句:生活在海洋中的鲸不是鱼类。
缩句:
A:鲸是鱼类。
B:鲸不是鱼类。
分析:原句是否定句,缩句时要保留否定词。如果把否定词压缩掉,句子的意思就变了。A句不妥,B句正确。 1. 英 雄的红军顽强地向山顶前进 。
2.运动健儿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3..我们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宝贵的时间。
4.我们的船渐渐地逼近那棵枝叶茂盛的榕树。
5.六岁的弟弟津津有味地吃着又香又甜的苹果。
6.彭总经常检查海防前线战士们的战备情况和训练情况。
7.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8.风景秀丽的北戴河是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
9.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小麻雀无可奈何的拍打着小翅膀。
10.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落下来。
11.一位七十多岁、面色红润的老人从屋里走出来。
12.威武的长江舰停泊在灯火辉煌的武汉码头上。
13.海边的沙地上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把下面的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1. 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
2.革命战士连牺牲都不怕,更不怕困难。
3.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不会忘记。
4.没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更重要的事了。
5.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6.跑的越远,离终点越近。
把下面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 碰到一点困难,怎么能灰心丧气呢?
2. 小孩掉进河里,我们能见死不救吗?
3. 日子过得这样好,难道你还不感到满足吗?
4. 对于这种破坏纪律的行为我们怎么能不闻不问呢?
5. 我怎么会迟到呢?
6. 海上日出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7. 书籍不正是我们的好老师吗?
8.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不是真理吗?
9. 哪里没有用过大兴安岭的树木呢?
10. 这能不叫人感到亲切、舒服吗?
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下列病句。
1. 小明的爸爸穿了一件灰色上衣,一顶蓝色帽子。
2. 在老师的教育下,他明确了学习态度。
3. 中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4. 他很果断,从来不听别人的意见。
5. 今天的家庭作业是读二遍课文和四道数学题。
6. 星期天,我们来到刚建成的、崭新的儿童公园。
7. 我的家乡是青岛市人。
8. 这家电冰箱厂生产的冰箱质量一年比一年进步。
9. 一面面鲜艳的红旗,在和暖的春风中迎风飘扬。
10. 放学回到家,小华喝了一杯牛奶和一块蛋糕。
11. 全国各地给灾区人去了大批的药品、食品、面包和衣服。
12. 再过整整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我们就毕业了。
13. 多读课外书,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
14. 刘小刚第一次出席市里举行的作文竞赛,他心里既高兴又紧张。
15. 我们要学习张大伟同学关心集体、爱护公物。
16. 因为别人的意见不一定全对,我们所以要虚心听取小明的爸爸穿了一件灰色上衣,一顶蓝色帽子。
在老师的教育下,他明确了学习态度。
中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他很果断,从来不听别人的意见。
今天的家庭作业是读二遍课文和四道数学题。
星期天,我们来到刚建成的、崭新的儿童公园。
我的家乡是青岛市人。
这家电冰箱厂生产的冰箱质量一年比一年进步。
一面面鲜艳的红旗,在和暖的春风中迎风飘扬。
放学回到家,小华喝了一杯牛奶和一块蛋糕。
全国各地给灾区人去了大批的药品、食品、面包和衣服。
再过整整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我们就毕业了。
多读课外书,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
刘小刚第一次出席市里举行的作文竞赛,他心里既高兴又紧张。
我们要学习张大伟同学关心集体、爱护公物。
因为别人的意见不一定全对,我们所以要虚心听取。
1、受惊吓的刺猬在镇外的葡萄园里像个刺球紧紧地缩成一团
2、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3、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了高大坚固的万里长城。
4、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5、雪白的小兔在田野里飞快地跑来跑去。
6、白发苍苍的老人第一次见到高大雄伟的天安门。
7、年轻的妈妈脸上渐渐露出笑容。
8、白家庄小学的学生在操场上用力地做广播体操。
9、海边的沙地上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10、许多大大小小的鸟在这棵树上做窝。
11、小螃蟹悠闲自得地挥舞着两只小钳子。
12、小鸟在那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
13、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纷纷扬扬的飘落下来
14、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脚的民工,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
15、五彩缤纷的气球迅速飘向瓦蓝瓦蓝的天空
16、这是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17、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的嫩叶的柳丝。
18、孙平用自己的脚挡住了对方踢来的球
19、脚落在千年万年积累的几尺厚的松针上。
20、其实雄伟的万里长城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答案:
1、刺猬缩成一团。
2、桑娜补帆。
3、条石和城砖筑成了万里长城。
4、工程是奇迹。
5、小兔跑来跑去。
6、老人见到天安门。
7、脸上露出笑容。
8、学生做广播体操。
9、沙地上种着西瓜。
10、鸟做窝。
11、小螃蟹挥舞着钳子。
12、小鸟发出鸣叫。
13、雪花飘落。
14、民工撒下盐巴。
15、气球飘向天空
16、这是铁路干线。
17、微风吹拂着柳丝。
18、孙平挡住了球 。
19、脚落。
20、万里长城是象征。
够了吗?
划分句子成分练习题及答案
呃 MS第一题没给上一句……是“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是吧
首先主语要一致 AD不能选 且C里“ 使妈妈找了好久”主语是小明
“终于把他找到了”主语是妈妈 比较混乱,故选B
第二题 恩 此时找到了权威资料附下:
本题从语流的发展来看,是从山下写到山上(上句有“山下”与横线处的句子照应),B和C均从山上写起,应排除。另外,上句的“山下亮起”与“照亮”,下句的“淡如烟”与“照淡”丝丝相扣,所以本题应选A项
语言连贯通畅是人们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历年高考中考查较多的一项内容。而“语句衔接”题则集中体现了高考对这方面能力的要求。下面就谈谈这类题型的解题思路。
一、注意保持统一的话题(陈述对象)
1、在同一个语境里,句子的陈述对象必须保持一致,否则,话题就不统一,造成理解上的混乱。而主语往往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应尽量保持一致。
例1:填入下文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92年高考题)
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________从床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
A、妈妈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他,
B、但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
C、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
D、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
原文上句的主语是“小明”,而A、D项的主语转换成了“妈妈”,故可排除A、D项。C项中前半句主语仍是“小明”,但后半句“把他找到”的主语又换成了“妈妈”,C项也可排除。只有B项是一个被动句,主语还是“小明”,与上句一致,所以,正确答案为B。
2、有时,话题中的主语不一定完全相同,但只要陈述对象并未改变,话题依然可以保持一致。
例2: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年高考题)
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________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于嶂奇观”。
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B、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D、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原文陈述对象为“南天门”,下文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展开。A、C项的陈述对象为“石刻”,可首先排除。D项前面主语为“门外西侧”(陈述对象还是“南天门”),后面的主语换成了“石刻”,故D项也应排除。只有B项主语分别为“南天门”、“门外西侧”、“门两旁”,陈述对象均为“南天门”,所以正确答案为B。
3、观点和材料统一:有的议论语段开头提出问题或论点,接着举事例,摆材料,进行分析,这里的“观点”或“问题”也可以说是话题,话题必须统领后面的事例、材料;反过来说,事例、材料、语句表达要符合前面的话题,与其一致。
例3、在叙事性作品中, 但因为自己的胸中积郁着浓郁、深沉的感情,这种感情也就自然地流入笔端。这种渗透感情的叙述,往往比直抒胸臆更为感人、更觉真诚。
A、作者往往不将自己的情感直接显示于读者,而是将事情朴素地告诉读者,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B、作者往往将萦绕心头的喜怒哀乐之情,在特定的环境中酣畅淋漓地倾泻千里。
C、或喜悦,或忧伤,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之情从作者心中冲出,一泻千里。
D、或喜悦,或忧伤,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之情都渗透在作者所描写的大自然风光之中。
4、议论文或说明文往往开宗明义,开头就提出观点或说明中心,以领起全文或全段;往往有篇末或段尾用简明概括的文字总结文章,重申主旨。据此,对于首尾句的选择,就应着眼于那个具有提挈或收束作用句子。例4:
诗人从历史的制高点上,看到了国不分强弱,家不论贫富,都应该坚持勤俭节约这一原则。历史和现实也的确如此。经济落后之国,固然要讲勤俭节约,经济发达的国家同样也要勤俭节约。
A、“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永久是真言。”
B、“惰而奢则贫,力而俭则富。”
C、“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
D、“历览前世国与家,成为勤俭败为奢。”
二、注意合理安排句子的顺序
一个句子或一个句群中,各部分的顺序安排往往有一定的规律: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空间的先后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时间的先后为序;或以事物的主次轻重关系为序……解题时,就应注意这些规律,合理安排句子的顺序。
例5:将下列四句话填在下面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96年高考题)
①就像勇猛的战士一样,②不顾一天行军的疲劳,③马上扔下背包,④听到大雨即将来临的广播。
某校师生野营训练来到村里,____________和村民们一道投入抢收战斗。
A、②④①③ B、④③①②
C、④②③① D、①④②③
本题应填入横线上的文字,反映了师生从“来到村里”到“投入战斗”的过程。其中,④句“听到大雨即将来临的广播”是师生“投入抢收战斗”的原因,应放在首句的位置;①句“就像勇猛的战士一样”是用比喻描绘师生“投入战斗”时的姿态,作状语,应放在“投入抢收战斗”之前;②③句之间也有先后关系,先“不顾疲劳”,再“扔下背包”。总之,④②③①这四个句子前后为承接关系,表示动作行为的先后顺序。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三、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和呼应
一段话中,哪些句子先说,哪些句子后说,必须瞻前顾后,通盘考虑,从而使句子前后照应,语意贯通;有的问句一连提出两个问题,便要兼顾两个问题作出正确回答,不能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
要有必要的过渡、交代,使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和比照式的词语可以使表达的层次更加明析,使句子前后呼应。例如“也”、“更”、“于是”、“但是”、“所以”等。
例6: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每当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___________淡如烟、浓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A、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
B、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
C、山上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下的灯把黑暗照淡了。
D、山下的灯把黑暗照淡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亮了。
本题从语流的发展来看,是从山下写到山上(上句有“山下”与横线处的句子照应),B和C均从山上写起,应排除。另外,上句的“山下亮起”与“照亮”,下句的“淡如烟”与“照淡”丝丝相扣,所以本题应选A项。
例7: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略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_________________。
A、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很不恰当的。
B、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在实际工作中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
C、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D、只要认真想一想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就会说:不可以。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段末两个问句。前一句要作否定回答(不可以),后一句作肯定回答(要),回答必须兼顾两者,否则陷入自相矛盾之中。因此,只作一种回答的A、C、D项应排除。而B项却巧妙地回答了选文中提出的两个问题,故正确答案为B项。
例8、
生产衬衫的关键工序是上领子和上袖子。二厂和三厂这两家衬衫厂各有所长:
A、三厂上领子的技术没有二厂好,上袖子的技术却比二厂强。
B、二厂上领子的技术比三厂强,三厂上袖子的技术比二厂强。
C、三厂上袖子的技术比二厂好,二厂上领子的技术没有二厂强。
D、二厂上领子的技术比三厂强,上袖子的技术没有三厂强。
例9、
崇山峻岭比起人来,山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粒芝麻儿,但人总是踩山于脚下,哪怕它是万山之王——珠穆朗玛峰。人为攀登而欣喜
A、山,却缄默不语——它用自己的筋骨,证明着自己的伟大。
B、山,却冥然不觉——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
C、山,却欣喜万分——它为人的攀登作出贡献而自豪。
D、山,却毫不在意——它相信人类永远不会臣服自己。
指代的前后照应:
例10、自从“五四”以来, 翻译介绍先进国家的文化成果就成了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
A、这些翻译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及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B、翻译作品日见其多,一方面这些作品提高了中国文化的素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C、翻译作品日见其多,一方面这些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D、这些翻译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同财也促进了中国的书面语言的发展。
表达要合乎事理。否则,上下句在事理上出现“裂痕”,衔接不上。
例11、她,已经年过50,对于演员年龄是大了些,可是
A、只要听她唱,就会觉得她还很年轻。
B、只要听她唱,就会发现她还很年轻。
C、只要看她的外貌,就会发现她还很年轻。
D、只要看她的外貌,就会觉得她还很年轻。
表达要合乎语境。对于写景的复句或语段,要注意语境因素,要分析景物、情调、写法的特点,情景要和谐。景物有远、近、动、静的不同;色彩有鲜明、暗淡之分;气氛有热烈、凄清之分;视角,有高、低、俯、仰之异;感情有或悲或喜;态度或褒或贬。这一切,在同一文字里都应该和谐一致。
四、注意语言的对称和谐
一个句子或语段,除了内容上应做到前后照应,语意贯通之外,结构上也应保持一致,对仗工整,否则也难以做到连贯通畅。
例12:下列各句括号中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鲁大海——四凤的哥哥,鲁贵的半子——进。他身体魁梧,(a、粗黑的眉毛,b、眉毛粗黑)两颊微微陷下去。
②赵院长总是保持着学者的风度,(a、脊背挺直,面容和蔼,b、挺直的脊背,和蔼的面容,)金丝眼镜后面有一双含笑的眼睛,头发梳理得很整齐。
A、①a②a B、①a②b C、①b②a D、①b②b
本题①句中选项前句“身体魁梧”为主谓关系的结构,b 项“眉毛粗黑”也是主谓关系,结构一致;②句中的a项与选项后面的“金丝眼镜后面有一双含笑的眼睛,头发梳理得很整齐”的结构同为主谓关系,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此外,句子的连贯还应考虑到音节的和谐。
例13: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2001年高考题)
每逢深秋时节,___________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远眺群山环抱,___________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②④
本题中(1)句填②。横线前是六字短语,横线后是四字短语,横线处选项①分别为四、六句,选项②分别为六、四句,对析可知,选项②前句与横线前的六字句对应,后句与横线后的四字句对应,此外“瞰”与“览”也押韵,音节和谐。(2)句填④。这一句以分号为界,分为“远眺”和“近看”对应的两个部分, ④句末尾为“绕”,和全句末尾的“茂”字押韵,音节和谐自然。
以上四个方面就是解答“语句衔接”题的基本思路。今后高考对这方面的考查将更加趋向综合性、实用性。解答这类题目时,就应该瞻前顾后,综合各方面因素,形成一个清晰的思路
符号好难打啊。你在文本上加上吧。
1.我(主语)从此就(状语)看见(谓语)许多(定语)陌生的先生(宾语)。
2.藤野先生(主语)总是(状语)挟着(谓语)一叠大大小小的(状语)书(宾语)。
3.干事(主语)在黑板上(状语)写(谓语)广告(宾语)。
4.这位(定语)客人(主语)直勾勾地(状语)打量着(谓语)主人的(状语)脸(宾语)。
5.托尔斯泰(主语)透出(谓语)一股(定语)才气(宾语)。
6.一个(定语)陌生人(主语)把(谓语)我(宾语)紧紧地(状语)抱(谓语)在怀中(状语)。
7.我(主语)默默地(状语)站(谓语)在走廊上(状语)。
8.科学技术(主语)是(谓语)人类本性精神的最高(状语)成就(宾语)。
9.这(主语)是(谓语)一种别开生面的(定语)场面(宾语)。
10.在场的(定语)老年人(主语)格外(状语)兴奋、活跃(谓语)。
11.白色的(定语)丝线(主语)拧成(谓语)细细的(定语)绳子(宾语)。
12.这些(定语)节日(主语)包含着(谓语)丰富的(定语)民俗习惯(宾语)。
13.我们(主语)喜欢(状语)倾听(谓语)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定语)鸟叫(宾语)。
14.派出所的(定语)警察们(主语)寸步不离地(状语)守卫(谓语)在洞口周围(补语)。
15.一位手里拿着照相机的(定语)记者(主语)一声不响地(状语)解了(谓语)系在自己腰带里的(定语)那条结实的粗(定语)绳子(宾语)。
16.许多原子能发电厂源源不断地运来许多铅做的大箱子。
19.张思德同志(主语)永远(状语)是(谓语)我们学习的(状语)榜样(宾语)。
27.已经上了岸的(定语)勇士(主语)乘机俯身(状语)冲了(谓语)上去(状语)。
28.小学校(主语)显得(谓语)那样幽静而又神秘(补语)。
29.心里(主语)突然(状语)感到(谓语)万分沉重(补语)。
30.他(主语)推开(谓语)门(宾语)走进去(谓语)站在桌子前(补语)。
31.连长(主语)命令(谓语)我们(宾语)马上休息(补语)。
32.祥林嫂(主语)叫(谓语)阿毛(宾语)坐在门槛上(状语)剥豆(补语)。
34.因为鲁班的技艺高超(状语),后世的建筑工匠、木匠(主语)尊称(谓语)他(宾语)为“祖师”(补语)。
35.鲁班所处的(定语)时代(主语)距现在(谓语)已经好几千年了(补语)。
38.鲁班(主语)发现(谓语)这种草叶的两边都长着锯齿状的(定语)刺(宾语)。
40.鲁班(主语)用锯齿状的竹片在一棵小树树干上(状语)来回拉了(谓语)起来(状语)。
41.鲁班(主语)想(谓语),如果用铁片代替竹片(状语),效果(宾语)可能会更好(补语)。
42.直到今天(状语),锯子(主语)仍然(状语)是(谓语)木匠们干活的主要(定语)工具(宾语)。
43.后来(状语),鲁班(主语)又陆续(状语)发明了(谓语)木刨、钻、墨斗和曲尺等许多(定语)木匠工具(宾语)。
44.除去发明了许多木匠工具外(状语),鲁班(主语)在其他方面(状语)还有(谓语)不少创新(补语)。
45.当时(状语),还有人(主语)把(谓语)字(宾语)写(谓语)在丝织的帛上(状语)。
47.经过反复的试验(状语),蔡伦(主语)终于(状语)发明了(谓语)造纸术(宾语)。
48.蔡伦(主语)苦苦地(状语)思考着(谓语)改进的方法(宾语)。
49.地球上几乎(状语)每时每刻(主语)都在(状语)发生着(谓语)地震(宾语)。
50. 全世界的(定语)科学家们(主语)都在努力(状语)探索(谓语)地震灾害的(定语)规律(宾语)。
51.当时(状语)我国的(定语)地震灾害(主语)十分频繁(谓语)。
52.一天(状语),地动仪(主语)向着西方的那条龙嘴里的(定语)铜球(宾语)忽然(状语)落下(谓语)。
53.这个神话(主语)是(谓语)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定语)一种猜测(宾语)。
54.我国桥梁事业的(定语)飞跃发展(主语),表明了(谓语)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定语)无比优越(宾语)。
55.地中海沿岸(主语)被称为(谓语)西方文明的(定语)摇篮(宾语)。
75.近几年来(状语),父亲和我(主语)都东奔西走地(状语)忙碌(谓语)。
76. 经过反复的试验(状语),蔡伦(主语)终于(状语)发明了(谓语)造纸术(宾语)。
77. 全世界的(定语)科学家们(主语)都在努力(状语)探索(谓语)地震灾害的(定语)规律(宾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